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快速扩张。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1.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324亿美元。人形机器人不仅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也正逐步向教育、家庭等领域渗透,未来商业化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化。全球政策推动:日本、欧美起步早,中国后来居上从全球格局来看,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布局机器人产业,制定了系统化的政策体系,而中国近年来则以迅猛的发展态势加快追赶步伐,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日本:技术先行,政策支持,产学研协同推进日本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先驱,早在1967年早稻田大学便启动相关研究,并于1972年推出全球首款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此后,本田公司持续深耕,于2000年发布了可跳舞、上下楼梯的ASIMO,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的重大突破。政策层面,日本政府发布《机器人白皮书》《机器人新战略》,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IT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其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护理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日本还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联合研发与交...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科技圈的当下,苹果公司正面临空前压力,亟需证明自己依然具备“魔力”,未被时代抛下。尽管苹果公司此前曾承诺在iPhone中大幅引入AI功能,但目前进展缓慢,竞争对手却已加速领跑。援引台北时报消息,一年一度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今日在硅谷拉开帷幕,苹果将在会上公布其旗舰设备及核心软件系统的新动向。去年公司高调发布名为“Apple Intelligence”的AI功能集,包括对广受诟病的Siri语音助手的重大升级。然而,这些功能迟迟未落地,令不少观察者失望。Emarketer高级分析师Gadjo Sevilla表示:“苹果当时描绘了许多AI功能的美好图景,但最终并没有如期兑现。”Siri升级被推迟,预计要等到今年秋季新款iPhone发布时才会正式上线。“我不认为今年WWDC会有太多令人振奋的庆祝氛围,”Sevilla补充道,“这更像是苹果试图重建信誉的一次机会。”业界将密切关注苹果是否正面回应AI战略的迟滞,抑或将注意力转向相对低调的系统层级改进,例如传闻中多个操作系统的重大更新。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分析师Gene Munste...
根据TECHCET最新发布的《前端金属材料与先进封装用化学品关键报告》,全球半导体电镀化学品市场有望在2025年实现近10%的增长,营收预计将达到11.9亿美元。此次增长主要受益于先进封装技术(如铜柱、微凸点(uBump)、重布线层(RDL)和硅通孔(TSV))的广泛应用,以及先进逻辑与存储芯片在工艺节点不断演进下对精细互连结构的更高要求。电镀化学品在半导体制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主要用于导电线路形成、金属互连、封装工艺及特殊结构制备等场景,其精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芯片性能和良率。半导体封装中,电镀用于制备凸点(Bump)和扇出型互连结构,实现芯片与基板的电气连接。凸点电镀(Bumping)应用场景:Flip Chip(倒装芯片)技术中,通过凸点实现芯片与基板的垂直互连。扇出型封装(Fan-Out Packaging)应用场景:将多个芯片集成在有机基板上,通过电镀扩展引脚间距。TSV(硅通孔)电镀应用场景:3D 集成技术中,通过硅片通孔实现芯片堆叠互连。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应用场景:制造加速度计、陀螺仪等微米级结构,需电镀镍(Ni)、金(Au)或铜作为结构材料或电极。图:TECHC...
巨微集成电路成立于2014年7月,是一家专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拥有超过20年的芯片开发经验,具备10亿级出货量的SoC、射频及模拟芯片设计能力。凭借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巨微始终在低功耗蓝牙和星闪(SparkLink)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持续为物联网与新能源市场提供高性能、差异化的芯片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核心产品与技术亮点巨微集成电路专注于无线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及其配套方案,产品线覆盖多个关键应用场景,主要包括:1. 无线传感器芯片代表产品如 MG223,是一款低功耗、低成本的BLE发射器芯片,集成了发射机、GFSK调制解调器以及BLE基带处理模块,广泛应用于温湿度传感器、蓝牙电子秤、物流追踪标签等领域。其主要优势包括:极低功耗,适合电池供电场景高度集成,减少外围器件优异的成本控制灵活适配多种应用需求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设计此外,MG223基于巨微自主研发的“薪火”架构,进行了结构优化和功能精简,更适用于轻量级蓝牙传感器应用。另一款芯片 MG126,支持模拟参数自适应调节,可快速跨工艺移植,协议栈资源占用极低,适合成本敏感型项目...
“再不出海就晚了!”中国半导体出海三剑客敲响警钟——记“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企业出海与数字化营销”圆桌论坛2025年春季,一轮新的关税调整阴影再次笼罩全球市场。美国政府拟提高对华半导体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引发外贸企业对“出海路径”的高度警觉。与此同时,AI技术、数字化营销、全球分销体系等新动能,也正促使企业重新思考海外市场的打开方式。由易海创腾电子元器件资深营销专家周飚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特邀三位业界知名专家,人称“江湖三剑客”:资深产业顾问麦满权,产业链老兵吴守农,以及老吴电商创始人吴振洲,就出海战略、数字化转型和AI赋能等热门话题展开深度讨论。一、出海: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布局面对新一轮贸易壁垒的挑战,麦满权直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只是暂停,并未结束。我们不能指望外部环境恢复‘友好’,而应主动出击,把出海当成升级机会。”他强调,中国电子元器件厂商不能再局限于国内价格战或代工思维,而要通过多市场战略,建立包括东南亚、欧洲、拉美在内的本地化营销与交付能力。吴守农则指出,许多全球终端客户正在将采购和制造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国家,中国元器件企业若不能同步走出去,就将被产业链边缘化。“不仅是产品...
人形机器人是一种融合人工智能与仿生工程的高端智能设备,外观和行为高度模拟人类。与普通机器人相比,它不仅需实现基本的感知与控制,还要具备行走、平衡、抓取等复杂能力。其中,执行器作为其“肌肉系统”的核心,是驱动运动的关键部件,尤其是旋转执行器和线性执行器在整机中的价值占比较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当前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中,旋转与线性执行器的价值量分别占比达19.64%,碳纤维材料17.18%,灵巧手17.98%,感知系统14.55%,通信与散热系统合计不足7%,而电池组则为1.72%。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对高性能结构件和执行系统的依赖程度。人形机器人 vs. 四足机器人:形态差异背后的技术门槛人形机器人,也被称为仿人机器人,其灵感来源于人类自身,通常具备头部、躯干与四肢,能够模拟人类的步态、抓握等动作,是仿生设计和智能控制结合的产物。这类机器人在结构设计、控制算法、核心部件选择等方面技术要求极高,因此也被视为智能机器人中的“皇冠”。相较之下,四足机器人更接近自然界中的动物形态,形似犬类或马类,具备较强的奔跑、跳跃等能力。由于其重心低、结构稳定,相对更易于实现运动控制。四足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