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中,几乎都内置了图像传感器,它们的作用是“看见”世界、捕捉光影,并将画面转化为数码图像。这些传感器识别颜色的方式,其实和我们人眼相似:人眼通过视网膜中的红、绿、蓝三种感光细胞(也叫锥体细胞)来识别颜色;图像传感器的每一个像素点,也分别捕捉红光、绿光和蓝光,然后转化为电信号。目前,大多数图像传感器采用的是硅材料。硅能吸收可见光谱中的所有颜色,但在实际应用中,每个像素都要加上一层颜色滤光片。例如,为了捕捉红色,就必须用滤镜屏蔽掉蓝色和绿色的光。这样一来,每个像素只能利用大约三分之一的光,其他的都被“浪费”了。全光利用的新突破:堆叠式像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和瑞士联邦材料实验室(Empa)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图像传感器方案。他们的核心材料是“钙钛矿”(perovskite)——一种可以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和其他光电器件的新型晶体半导体。相比硅,钙钛矿不仅更容易加工,而且只需调整其化学成分,就能吸收特定颜色的光。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钙钛矿中加入更多的碘元素,它就会吸收红光;加入溴,就能吸收绿光;加入氯,则能吸收蓝...
据《日经新闻》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消息,中国车企正全面推进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吉利等主流整车厂正在积极筹备,在2026年前推出配备全国产芯片的量产车型。其中,已有至少两家品牌计划在2026年实现相关车型的大规模投产。《日经》报道称,最新的政策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国产化,这一目标较年初提出的“25%车企采用国产芯片”的阶段性目标明显提前,释放出强烈的政策导向信号。虽然该目标并非强制性指标,但其作为国家层面战略框架,将鼓励企业加速与国家意志协同,形成更紧密的产业联动。为配合这一战略,一些车企已着手进行深入布局。例如,广汽集团正与中芯国际(SMIC)和粤芯半导体(CanSemi)等本土晶圆厂深入合作,共同评估国产芯片在车规级应用中的全流程可行性,加速本土芯片的验证与替代进程。此外,包括上汽、长安、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和一汽集团在内的主流整车企业,已受到政策层面推动,被鼓励加快导入国产芯片。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车用芯片本身对制程要求不高,可依赖成熟工艺生产,这也为中国在半导体“补短板”领域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突破口。图:国产车企...
成立于2007年8月的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及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跻身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前沿阵营。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拥有近千名员工,其中研发和技术人员占比近三成,并在江苏常熟建立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低碳化高科技产业园,形成强有力的创新与产业支撑体系。坚守创新本源,锻造智慧能源高地永联科技始终以智慧能源为战略核心,汇聚了一批业内顶尖的科研人才,依托先进的研发平台,不断推出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填补了多个国内外技术空白。公司研发成果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及中国电源学会“优秀产品创新奖”等重要荣誉,并多次承担国家级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任务,积极参与中日大功率直流快充技术国际标准的编制,体现了企业在全球技术话语权方面的持续突破。创新驱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厚积薄发秉承“永远创新,联合发展”的理念,永联科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起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公司已申请各类知识产权超过400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并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20余项,成为掌握电源核心技术的行业翘楚。产品体系完备,覆盖智慧能源...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正加速走入公众视野。它是指围绕低空空域开发所展开的各类航空活动及其带动的相关经济行为,涵盖民用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飞行器的飞行、研发、制造、销售及运营服务,并辐射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等多个关联领域。其本质,是一场由“飞行”牵引的全新产业革命。飞行活动:低空经济的枢纽引擎在整个低空经济体系中,飞行活动无疑是核心枢纽。它不仅激活了上游的制造与技术创新,也串联起下游的运营服务与产业应用。正如车辆行驶之于道路经济,飞行之于低空经济,是构成其存在和运转的前提。因此,低空经济的基本前提是“飞得起来”,其系统性、整体性和高度依赖核心环节的特点,显著区别于农业经济、海洋经济、森林经济等传统产业类型。立体出行:先进空中交通的崛起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地面交通所带来的拥堵与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先进空中交通(Advanced Air Mobility,简称AAM)应运而生,成为未来交通体系的重要补充。该系统利用新型飞行器,在城市或区域间开展短途人员与货物运输,尤其适用于原本航空服务缺失或服务能力不足的地区。它的目标是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通过空...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发布的最新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产量为2.89亿部,较去年同期下降3%。尽管整体市场略显疲软,但在中国补贴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本土市场表现突出,成为全球出货增长的主要引擎。三星强势反弹,重回第一三星本季度产量达到6400万部,环比增长达21%,成功从苹果手中夺回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宝座,占据22%的市场份额。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为迎接新一代旗舰产品发布所做的产能布局,二是为了对冲美国即将实施的新关税政策而主动扩充海外产能。此外,三星在中高端机型上的产品线日益成熟,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优势。苹果退居第二,市场份额显著下滑苹果产量为4800万部,环比大幅下滑40%。其出货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一代产品生命周期进入尾声,加之新品尚未发布。同时,由于大多数苹果产品未纳入中国补贴范围,在本土市场失去了价格优势,导致竞争力削弱。虽然美国消费者为规避潜在加征的关税提前购机,在短期内拉动了销售,但TrendForce认为这类“抢跑式”消费将在后续几个季度内对整体需求形成反向压力。小米稳坐第三,产品生态效应显现小米(含Redmi与Poco子品牌)本...
在人工智能计算需求重塑半导体市场格局的背景下,Arteris公司近日宣布其多芯粒解决方案全面升级,进一步夯实其在芯粒时代的技术基础,为全球芯片设计提供更快、更灵活的创新路径。“在迈入芯粒架构的新时代,传统单晶片设计所能提供的算力已难以满足高速增长的计算需求,”Arteris总裁兼CEO K. Charles Janac指出,“Arteris正以标准化、自动化及硅验证技术为引擎,引领从IP核心到SoC系统的无缝集成浪潮,推动整个行业加速向多芯粒架构转型。”芯粒架构崛起:从摩尔定律走向系统创新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芯片制程难以再单靠晶体管密度提升来实现性能跃迁,特别是在AI、大数据等高计算密集型领域,系统架构的革新显得尤为关键。多芯粒系统应运而生,成为提升算力与能效的全新路径。Arteris此次扩展的多芯粒平台,正是面向这一趋势所推出的前沿技术组合,不仅加速了从设计到流片的时间,还兼顾高性能计算和汽车级可靠性要求。从技术革新到商业落地:加速产业转化路径Arteris的新方案以其核心的片上网络(NoC)技术为基础,优化芯粒和SoC设计流程,助力开发者解决功耗、性能及面积(PPA)瓶颈。该解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