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信州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从DNA分子结构中获取灵感,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双螺旋结构的新型柔性纤维传感器。这项创新技术有望彻底解决传统可穿戴传感器在关节部位易损坏的行业难题。传统可穿戴传感器的技术困境当前主流的纤维传感器采用两端电极设计,当应用于手指、膝关节等频繁活动的身体部位时,连接导线容易因持续牵拉而断裂或接触不良,导致测量数据失准。这一结构性缺陷严重制约了柔性传感器在智能服装、医疗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DNA启发的革命性设计研究团队负责人、纤维工程与科学研究所的朱春红副教授介绍:"我们观察到DNA双螺旋结构通过碱基对间的氢键维持稳定,这种天然的精巧构造给了我们重要启发。"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同轴湿法纺丝技术,制备出具有特殊结构的复合纤维: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构成导电内芯,外层则包裹着含有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的热塑性聚氨酯(TPU)绝缘材料。技术突破与性能优势经过热处理后,两根特制纤维会自然缠绕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这种被命名为TT/MT的双螺旋纤维传感器具有三大显著优势:单端电极设计:所...
一、公司概况 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企业之一,隶属于大型央企华润集团。公司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江苏无锡,通过整合国内多家知名半导体企业(如华科电子、中国华晶、上华科技等),逐步发展成为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综合性IDM(垂直整合制造)半导体企业。2020年,华润微电子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首家以红筹架构上市的企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二、核心业务与商业模式 华润微电子采用“IDM+代工“的运营模式,业务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包括: -芯片设计:聚焦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及智能控制领域 -晶圆制造:具备6英寸、8英寸晶圆生产能力 -封装测试:提供完整的后端解决方案 -分立器件:MOSFET、IGBT、SiC/GaN等功率器件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形成了从设计到量产的完整闭环,增强了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图:华润微电子公司介绍三、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华润微电子占据重要地位: -功率半导体龙头:根据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公司在中国MOSFET市场占有率位居本土企业第一,仅次于国...
汽车数字化转型指的是汽车行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来改进和优化其业务流程、客户体验及产品服务的过程。这一转型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数字化营销和服务、新型商业模式等。罗兰贝格在《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中指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深刻的数字化变革。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企业苦练内功、提质增效显得尤为迫切。作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和竞争格局。特别是在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车数字化转型是汽车行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其背后有多个驱动因素:满足消费者需求:现代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交通功能,他们还期待车辆能够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性能、互联服务、娱乐系统以及个性化体验。通过数字化转型,汽车制造商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技术进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汽车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例如,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联网的应用使得驾驶更加安全和高效;而智能座舱则提升了驾乘人员的舒适度和娱乐体验。提升竞争力:在...
2025年4月28日,电子制造服务(EMS)巨头英业达(Inventec)董事会正式批准其美国子公司在得克萨斯州投资不超过8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新建生产制造基地。此次投资不仅旨在优化其全球供应链结构和客户服务能力,更意在积极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全面提升其在北美市场的本地化制造能力。这一战略举措背后,蕴含着英业达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深刻洞察,也是其长期坚持全球多元化布局战略的又一关键落子。本文将从宏观政策环境、产业链重构趋势、地理与供应链优势、企业战略转型等角度,深入剖析英业达为何“执着”于得州。一、全球制造重心转移下的主动作为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数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包括大量电子元件、服务器、通信设备等,这给依赖中国制造的全球EMS厂商带来了巨大压力。为降低政策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诸如鸿海(富士康)、广达、纬创等头部代工企业,陆续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墨西哥、印度以及美国本土。英业达此次在得克萨斯州设厂,正是这种“区域制造+本地响应”战略思维的体现。相比继续依赖远程跨洋供应链,在目标市场实现本地化制造,不仅能有效规避高额...
中国汽车市场正站在智能驾驶爆发的前夜,2025年L2级及以上驾驶功能渗透率预计飙升至62%(这一数据来自Canalys的预计),这一数字背后,是技术、市场和产业格局的全面重塑。这不仅是汽车智能化进程的里程碑,更是对半导体行业的一场深度考验。智能驾驶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而半导体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一、技术进步: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技术的成熟是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的根本驱动力。当前,L2级辅助驾驶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2023年国内乘用车L2渗透率已超过40%,部分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小鹏等更是接近80%,2022-2025年CAGR达25%-30%。而L2+级的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正在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功能的丰富上,更体现在用户体验的提升上。比如,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让智能驾驶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路况。特斯拉FSD V12和华为乾崑ADS等系统,通过海量数据训练,显著提升了决策能力。同时,硬件成本的下降也在推动技术普及。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1...
2025年4月27日,比亚迪储能120台MC Cube-T魔方储能系统柜在广西北部湾港北集司码头完成吊装作业,顺利装船启航前往沙特阿拉伯。这标志着比亚迪参与的全球最大电网侧储能项目——12.5GWh项目正式拉开序幕。一、沙特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与宏大目标沙特阿拉伯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长期以来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高。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沙特深刻认识到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实现5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并构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枢纽。在此背景下,储能技术成为了沙特能源转型的关键。此次与比亚迪合作的12.5GWh储能项目,正是沙特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重要一步。该项目将极大地增强沙特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为沙特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图:比亚迪储能12.5GWh全球最大电网侧储能项目出货二、比亚迪储能的技术优势与项目实力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领军者,在储能技术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其独有的CTS(电芯直接到系统)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