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TECHCET发布的《关键材料报告》最新分析,全球半导体前驱体市场正迎来稳定增长期,预计至2029年将实现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0.4%。这一趋势主要受益于3纳米以下先进逻辑节点的发展、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HPC)需求激增,以及美、欧、亚地区晶圆厂的扩建潮。市场复苏动能:技术迭代推动需求回升在经历2023年的短暂低迷后,2024年半导体前驱体市场迅速反弹,市场规模达到17亿美元。此次复苏主要得益于2nm与3nm制程技术的量产推进,以及GAA-FET(环绕栅极晶体管)结构的大规模采用。与此同时,NAND与DRAM产线启动量的部分恢复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放眼整个半导体材料领域,2024年市场总规模达到663亿美元。未来五年内,干法光阻(dry resist)技术的成熟、钼金属化(Mo metallization)、低介电常数(low-k)材料等创新方案,将进一步拉动上游前驱体需求。技术变革加速前驱体市场扩张半导体前驱体(precursors)是ALD/CVD等薄膜沉积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广泛用于晶体管栅极、互联金属层及存储结构的制备。当前,前驱体市场的增长主要由以下因素驱...
2025年6月23日,银河通用机器人宣布完成新一轮11亿元人民币融资,由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领投。至此,其两年内累计融资额已超24亿元。该消息在科技圈,尤其是机器人领域引发广泛关注。宁德时代此举不仅意味着其对具身智能前景的强烈认可,也被视作加速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关键信号。一、宁德时代的战略意图:从动力电池到智能生态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宁德时代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稳居龙头地位。然而,面对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与竞争加剧,企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成为其构建“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点。根据高工机器人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预计为2400台,2025年预计达到7300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4亿元;展望2035年,销量或将增长至200万台,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00亿元。这不仅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潜力,也为宁德时代在机器人电池、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延伸提供了清晰的逻辑。通过投资银河通用机器人,宁德时代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协同效应:技术协同:在电池、伺服驱动、电源管理系统等关键模块方面实现交叉整合。产线协同:宁德时代可在自有智能工厂...
一项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工程师团队撰写、发表在《Device》期刊上的技术综述论文,探讨了一种有望革新人工智能未来、并具备更高环境友好性的全新计算芯片形式——晶圆级加速器(wafer-scale accelerators)。与传统图形处理器(GPU)仅有邮票大小不同,晶圆级加速器是直接以整块硅晶圆为基础制造而成,尺寸如同餐盘般庞大。由Cerebras公司打造的这些芯片,正引领计算架构的一次飞跃式变革。这篇由UC Riverside多学科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同行评审论文指出,晶圆级处理器不仅在计算性能上实现突破,还具备显著的能效优势——这正是面对日益庞大和复杂的AI模型时,急需解决的关键瓶颈。“晶圆级技术是一种颠覆性的进步,”该论文的第一作者、UCR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Mihri Ozkan表示,“它让拥有数万亿参数的AI模型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运行。”GPU之所以曾成为AI发展的核心工具,在于它们具备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能同时执行成千上万的计算任务,极其适合处理图像、语言和实时数据流。这种并行性,使得自动驾驶车辆能实时感知环境、文本生成图像成为现实、而Cha...
远景科技集团致力于成为全球企业、政府及机构值得信赖的“零碳技术伙伴”,以推动构建可持续的未来为使命,全面布局智能风电、智慧储能、绿氢能源、智能物联网和绿色投资等关键领域,打造支撑零碳转型的核心生态系统。集团旗下包括专注智能风电与智慧储能的远景能源、以高性能电池科技为核心的远景动力、开发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负责碳中和投资的远景创投,以及斩获电动方程式世锦赛年度总冠军的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通过“风、光、储、氢、网”一体化创新,远景正在重塑全球能源结构。引领绿色新工业体系远景科技正积极推动风电和储能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能替代“旧石油”,以智能物联网构建“新电网”,以零碳产业园赋能“新基建”,培育绿色“新工业”,助力构建零碳社会蓝图。核心产品与技术亮点智能风机远景能源推出的陆上与海上智能风机,融合全球多地研发力量,采用全三维非定常流场分析技术以优化叶片气动效率,并搭载“伽利略超感知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与柔性结构确保设备在复杂风况下的稳定运行。海上风机方面,凭借十年的技术积淀,远景已形成多型号成熟产品体系,如EN-148/4.5与EN-161/5.2等;最新“Model Y”平台更...
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绿色低碳要求提升以及人力供给日渐趋紧,社会发展正倒逼交通与产业结构深度变革。传统交通与基础设施面临瓶颈,低空经济应运而生,正逐步走入国家战略与大众视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方向。低空经济的崛起,不是偶然,更非昙花一现。2024年被普遍视为“中国低空经济元年”,其背后是多重力量合力推动的必然结果。一、政策催化:从概念走向国家战略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确立为“新增长引擎”之一,标志着其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同年,国家发改委专设“低空经济发展司”,工信部、中国民航局也相继设立产业协调小组,打通政策执行链条,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政策合力。在法规层面,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填补了法律空白,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中央空管委也出台一系列专项措施,着眼于空域资源优化和一体化空管体系建设,为未来大规模飞行提供技术和监管支撑。二、产业成型:全链条布局初具规模经历十余年技术打磨与商业验证,低空经济产业链已从概念化迈向系统化,其上下游环节逐步清晰。涵盖从原材料与零部件制造、整机研发生产,到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2025年MWC上海世界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汪涛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部署多达30亿台AI机器人,涵盖工厂制造、家庭服务等多个场景。这一预测震撼业界,也引发了对AI机器人发展趋势、产业机遇及潜在风险的深度讨论。一、技术演进:5G-A 与生成式AI共筑“智能基座”AI机器人之所以即将进入爆发期,核心动力来自于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双轮驱动。一方面,5G-A(5G Advanced)为AI机器人提供了高速率、低延迟、高可靠的通信环境。据华为官方信息,截至2025年,全球将部署超过50张5G-A商用网络,覆盖超300个城市,终端类型从手机延伸至CPE、物联网设备与AI机器人终端。这意味着,AI机器人将在网络连接、实时控制、远程运维等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AI模型能力飞跃,推动机器人智能水平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I手机累计出货量达3.6亿台,其中70%具备AI原生能力。生成式AI日均调用Tokens规模已突破10万亿,同比增长近千倍,几乎所有Top 100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