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的云端服务供应商(CSP)正在掀起一场技术革新浪潮,核心在于自主研发ASIC(特定应用集成电路)芯片。通过这种定制化硬件方案,这些公司力图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在市场中稳固甚至提升其领导地位。亚马逊作为全球云计算领域的领军者,已在自研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它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Graviton CPU和Inferentia AI芯片,展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减少对传统芯片供应商依赖的战略意图。Graviton CPU以其高性能和低功耗特性为亚马逊的云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而Inferentia AI芯片则通过提供数百TOPS的计算能力,大幅降低了AI推理的成本。根据台媒工商时报消息,生成式AI成市场热潮,CSP(云端服务供应商)厂商一方面争取更多英伟达(NVIDIA)GPU供给,一方面加速自研ASIC(特殊应用芯片)进度,争取压低运营成本、缩短上市时间。目前海外大厂博通、Marvell借由以太网络交换器芯片获CSP量产订单,台厂在后段设计多与晶圆代工厂紧密结合,成为国际大厂倚重的常胜军,包括世芯、创意、智原等,力抗英伟达寡占...
随着全球经济迅速走向数字化,芯片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石,其供应安全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和物流链遭到破坏,短期内加剧了芯片的供求矛盾。因此,实现芯片半导体产业的安全和弹性成为各方竞争的焦点。价格竞争逐渐降温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市场供需失衡,芯片行业出现了激烈的价格竞争。然而,随着半导体市场缓慢走向复苏,以及厂商对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价格竞争逐渐降温。例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等国内芯片代工巨头在面临价格战时,均表现出谨慎态度,更注重保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而非单纯追求低价。供应安全成为新焦点在价格竞争逐渐降温的同时,供应安全成为芯片行业的新焦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元化供应链建设:为降低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风险,芯片企业开始加强多元化供应链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多个供应链渠道,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整供应链布局,保障芯片供应的稳定性。图:芯片供应安全越来越受重视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保障供应安全的关键。芯片企业需要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掌握核心技术,降低...
随着可再生能源(RES)在电网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固定式储能(ES)电池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各国政府和各州纷纷出台激励措施和政策,并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以推动电池储能的扩展。根据IDTechEx的预测,到2035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BESS)市场的总值将达到1090亿美元,全球累计安装的锂离子BESS容量将超过4.4太瓦时(TWh)。锂离子电池(LIB)目前在BESS技术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90%以上的电化学储能系统都采用了这种技术。在过去十年中,锂离子电池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快速的成本下降,取得了显著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电动汽车(EV)市场对锂离子电池需求的激增。以2023年为例,电动汽车、储能系统(ESS)和消费电子产品对锂离子电池的总需求约为960吉瓦时(GWh),相比2021年的400吉瓦时有了显著增长。虽然电动汽车领域仍占据着锂离子电池总需求的主导地位,但储能系统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预计到2023年,这一领域的需求占比将达到10%。展望未来,其他BESS技术有可能逐渐从锂离子BESS中抢占市场份额。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供应限制可能会使其他基于更为丰富材料的BE...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剧变的背景下,英特尔这家曾经的芯片行业巨头正面临着挑战。为了应对财务困境和市场压力,英特尔正在考虑多种可能的财务提振方案,其中出售代工业务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选项。近年来,英特尔的财务状况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的销售额和每股收益均未能达到市场预期,导致股价频繁波动,投资者的信心也因此受到打击。为了扭转局面,英特尔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裁员、削减资本支出以及重新评估其业务组合。在这些举措中,代工业务的未来去向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英特尔的代工业务自推出以来,一直被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这一业务实现公司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实际情况远不如预期理想。自2022年以来,代工业务持续亏损,短期内也难以扭亏为盈。这不仅加剧了英特尔的财务负担,还引发了外界对其长期战略的质疑。在代工业务持续亏损的背景下,英特尔管理层开始重新审视公司的战略定位。出售代工业务成为了一个备受讨论的选项。剥离这一亏损业务的潜在好处十分明显:一方面,英特尔可以通过剥离降低运营成本,减轻财务压力;另一方面,出售所得资金可以被重新投入到核心业务和研发项目中,从而增强公司在芯片设计领域的竞争优势。图:英特尔出售...
据报道,斯旺西大学的研究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开发出了一项创新技术,能够大规模生产石墨烯集流体。这一技术突破为提高锂离子电池(LIB)的安全性和性能带来了新的希望,解决了储能技术中的一大关键难题。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杂志上,详细介绍了首次成功实现无缺陷石墨烯箔商业化制造的方案。这些石墨烯箔片具备极高的导热性能,达到了 1,400.8 W m–1 K–1——这一数值是目前锂离子电池中传统铜和铝集电器导热性的十倍。斯旺西大学的 Rui Tan 博士,作为该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之一,指出:“这一突破标志着电池技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的方法不仅可以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的石墨烯集电器,还能够轻松地集成到现有的商业电池制造流程中。这项技术通过有效的热量管理,不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还增加了能量密度和电池寿命。”在高能锂离子电池,尤其是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开发中,热失控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电池过热,进而引发故障,甚至导致火灾或爆炸。此次开发的石墨烯集电器能够有效地散热,并防止导致热失控的放热反应,从而降低了这一风险。图:研究人员推出可扩展石墨烯技术深...
随着5G通信技术的广泛部署,全球通信产业的目光已转向下一代网络技术——6G。预计6G将超越当前的5G技术,在速度、连接密度、延迟、能效等多个方面实现显著提升。这种变革性的进步背后,离不开硅芯片技术的突破与发展。硅芯片不仅是通信设备的核心,还将成为推动6G技术迈向现实的关键力量。1. 高频操作的突破6G通信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其可能利用太赫兹(THz)频段进行数据传输。这一频段能够提供比现有5G频段更高的带宽,支持极高速的数据传输。然而,太赫兹频段也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芯片技术。传统的芯片难以在如此高的频率下稳定工作,但通过硅基工艺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芯片在太赫兹频段的表现有了显著提升,使得6G通信成为可能。2. 集成化和小型化的创新随着6G网络的部署,网络架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对小型基站的需求激增。这些基站将更为密集地分布于城市、农村以及工业场景中,以提供更强的覆盖和更快的连接速度。硅芯片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到单一芯片中,不仅降低了设备的尺寸和能耗,还提高了基站的效率和可靠性,为6G的广泛部署奠定了基础。图:从硅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