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鴻海”)与人工智能(AI)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开发类人机器人。鴻海董事长刘扬伟在高雄智慧城市会议期间表示,鴻海将采用英伟达的软硬件平台,开发人形机器人,并将高雄作为推出类人机器人服务的起点。目前,鴻海已在其生产线上引入非类人机器人,利用英伟达的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而此次与英伟达的合作,旨在推动类人机器人的研发,尤其是通过这些机器人扩展到服务行业,包括医疗行业等其他领域。跨行业合作与智慧城市布局刘扬伟透露,鴻海正在与英伟达紧密合作,借助其先进的AI软件和硬件技术,推动类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公司不仅计划将类人机器人引入到高雄,还将与台北和基隆等地方政府合作,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鴻海的目标是通过整合资源,为软件开发者提供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机会,从而建立具有“主权AI”特征的环境,即国家利用自主基础设施、数据、劳动力和商业网络来发展AI。在全球范围内,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曾表示,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AI技术发展的浪潮,他预测,未来的创新将主要围绕类人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展开。因此,鴻海和英伟达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设备需要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块,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满足AI算法对计算能力的高要求,为了适应AI设备的高性能要求,封装材料也需要不断改进,以提高其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强度等性能,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将探讨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对半导体封装和测试需求的影响,以及行业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技术趋势延续与市场需求2024年出现的技术趋势,如硅片开发与AI应用,预计将持续到2025年,尤其是与高性能计算相关的芯片设计。尽管全球经济衰退、供应链问题和社会经济挑战仍可能对行业产生影响,但AI的需求仍然保持强劲,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应用中,推动了GPU、CPU和高带宽内存(HBM)中DRAM的持续增长。数据中心的高性能计算需求,尤其是用于运行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重要驱动力。随着这些需求的不断扩展,对半导体设备的要求也不断升级,进而推动了封装和测试技术的创新。HPC设备复杂性及挑战高性能计算设备(HPC)因其复杂性和高度集成化而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挑战之一。为了提升速度和性能,工程师们在芯片中集成了数十亿个晶体管,并采用异构集成技...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半导体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开源硬件和软件的兴起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开源理念,源于软件领域,但如今已广泛渗透到硬件领域,尤其是在半导体行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将探讨开源硬件和软件在半导体行业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一、开源硬件与软件的定义开源硬件指的是设计文件(如电路图、PCB布局、芯片架构等)对外公开、可以自由访问和修改的硬件产品。与传统的封闭硬件设计不同,开源硬件允许全球的工程师、企业或研究机构基于现有设计进行修改、优化、生产,甚至可以进行商业化应用。开源软件是指其源代码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查看、修改和分发的计算机程序。在半导体行业,开源软件通常用于设计自动化、验证、测试等环节。例如,开源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逐渐成为行业中的重要一环,为工程师提供了灵活的设计支持。二、开源硬件和软件的优势降低成本,促进创新在半导体设计和制造中,传统工具和硬件往往需要高昂的授权费用和专有的技术支持。而开源硬件和软件的出现,可以显著降低开发成本。开发人员不再需要从零开始构建设计工具,开源资源的共享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可以快速落地...
去年,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许多品牌开始大量采用硅碳电池,其设备的电池容量普遍达到了6000mAh以上。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设备的续航时间大幅提升,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持久的使用体验。例如,小米的Redmi Turbo 4采用了容量高达6550mAh的硅碳电池,即使在高强度使用下也能保持较长的续航时间。这一进展不仅提升了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全球智能手机电池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有传言称,这两家科技巨头正在努力将硅碳电池投入量产。三星和苹果的现状相比之下,三星和苹果的旗舰机型在电池容量上仍有一定差距。目前,三星的Galaxy S24 Ultra和苹果的iPhone 16 Pro Max的电池容量最高为5000mAh。虽然这些设备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续航时间上与采用硅碳电池的中国智能手机相比仍存在不足。为了缩小这一差距,三星和苹果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电池技术,以提升其产品的续航能力。硅碳电池的优势高能量密度硅碳电池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能量密度。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硅碳电池能够在相同的物理尺寸下存储更多的能量。这是因为硅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当与碳...
根据毕马威的研究,在市场与竞争环境明确后,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制造业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精心策划海外市场的产品组合,确立有效的营销策略,并制定合规的渠道规划。在这一过程中,面向企业(B2B)和面向消费者(B2C)的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品牌塑造和渠道布局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为此,毕马威深入探讨了产品优化、渠道策略等核心要素,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洞察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毕马威强调,洞察不同市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强产品竞争力和制定有吸引力的定价策略,成为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出海企业应对本地消费者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专注于主要目标群体,明确目标客户的客户旅程、使用场景、需求及痛点,并了解他们对竞品的评价及未满足的需求。此外,企业还需审视现有产品组合,确定最合适的产品或进行小幅调整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立足本土发展,着眼长期产品研发规划,并与品牌和价格策略相匹配,是企业成功“出海”的重要基础。B2B与B2C企业的挑战差异毕马威的分析报告指出,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B2B企业在海外客群方面的挑战相对较小,主要因为B...
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已经对传统车企巨头们坐立难安了。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前不久刚刚写了一篇对这个趋势的分析文章(全球车企将大洗牌:从本田日产官宣说起),而今日又有一则消息传出,据未来汽车Daily报道,本田正与华为就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合作意向展开积极探讨,预计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有望在“烨”品牌汽车上得到应用。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深入探讨这一事件的背景、行业趋势以及潜在影响,并提供中国出海半导体网的观察和评论。一、日系车企的变革与突围:从“抱团取暖”到“抱住华为”2025年的汽车行业,注定充满了颠覆与重塑。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传统车企纷纷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以本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不仅在全球市场压力倍增,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连连受挫。近日传出本田与华为合作的消息,意图将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应用于其全新子品牌“烨品牌”车型。这一举动既反映了日系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紧迫心态,也揭示了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图:本田与华为探讨智能驾驶合作,华为技术或用于“烨”品牌汽车二、合作的背景:销量下滑与技术追赶的双重压力1.销量危机:日系车企在华表现不佳根据日本共同社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