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加速向各行业渗透的当下,传统品牌如何借势转型成了焦点。近期,中华老字号珠宝品牌老凤祥携手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推出面向中老年群体的AI智能眼镜,引发业界瞩目。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跨界,更成为传统产业乘风AI的标杆案例,激发了对行业融合路径的深刻思考。一、强强联合:传统品牌技术驱动老凤祥自1848年创立以来,一直是中国珠宝市场翘楚。根据2023年数据显示,老凤祥品牌价值超800亿元,在全国拥有近5000家线下门店,积累了深厚的消费基础和渠道优势。此次进军智能硬件,是其探索品牌多元化与创新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自2020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成为AI解决方案输出的重要平台,旗下“豆包大模型”集语音、视觉、理解于一体,在内容、社交和硬件领域都有实践基础。此次与老凤祥的联手,不但推动AI落地于消费级硬件,也为火山引擎验证其技术能力提供了新场景。二、聚焦银发市场:功能设计精准切入老凤祥AI眼镜定位于中老年群体,核心功能包括:* 语音交互与情感对话:基于豆包大模型,实现自然、连贯的语音聊天,满足陪伴需求。* 视觉识别与辅助阅读:通过拍摄药品说明书、菜单等,自动朗读文本,降低信息...
在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新一轮战略高地的背景下,机器人赛道正成为继AI大模型之后最受关注的技术前沿。2025年6月12日,一则引爆行业的重磅消息迅速在半导体和智能制造领域刷屏:Skild AI——一家位于加州的AI机器人初创企业,在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领投的B轮融资中获得超过1亿美元,其中英伟达投资2500万美元、三星电子投资1000万美元。Skild AI最新估值达到约45亿美元。这不仅彰显了市场对AI+机器人融合前景的高度认可,也预示着一场围绕“通用机器人”未来的技术与生态“卡位战”正在加速展开。一、英伟达:押注“物理AI”,布局机器人新生态作为AI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英伟达的此次投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物理AI”(Physical AI)战略的延续。所谓“物理AI”,指的是将AI算法从虚拟世界延展至真实世界的实体中,使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系统能够感知、理解并在物理空间中自主运行。这与英伟达近年来对Jetson嵌入式平台、Isaac机器人模拟器,以及AI大模型在嵌入式推理方面的布局形成呼应。据市场研究机构Tractica(已被Guidehouse Insights并购)此前的预测,全...
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在这场具身智能浪潮中,北京亦庄率先布局,全球首个机器人4S店即将落地,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已有超100家企业表达入驻意向,其中不乏优必选、星海图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北京亦庄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创新驱动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一、创新范式:机器人产业的新型落地通道当前机器人技术虽日趋成熟,但应用落地依然面临“实验室—市场”之间的转化瓶颈。亦庄的机器人4S店尝试打破这一局限,其引入传统汽车4S模式,融合销售(Sales)、零配件供应(Spare Parts)、售后服务(Service)、数据反馈(Survey)四大核心功能,构建机器人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服务平台。不同于单纯的展销场所,4S店提供了包括沉浸式场景体验、定制化服务与运维支持等多维度解决方案。例如,优必选的Walker机器人在现场通过迎宾接待、物流搬运等场景化演示,使消费者能直观理解产品价值,加速从认知到决策的转化路径。此外,平台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快速配件响应体系及专业售后团队,解决了机器人产品“交付后支持难”的痛点,有效提升了客户黏性和产业信任度。图: 北京亦庄机器人...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灵巧手(dexterous hand)技术一直被认为是突破人机协作壁垒的关键。近期,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智能灵巧手——F-TAC Hand,因其在高分辨率触觉感知、自适应抓取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成果,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领域迈入世界领先行列,更预示着通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在本文中,将围绕技术机理、研发难点、性能表现、产业价值与未来趋势等维度,系统剖析F-TAC Hand的核心竞争力及其背后的深远意义。一、技术原理解析:融合仿生与智能的“机器之手”F-TAC Hand的最大亮点,是其覆盖掌面约70%的高密度触觉感知网络。这一“人工皮肤”采用集成高分辨率压力传感阵列,其空间分辨率高达0.1毫米,能识别细微表面纹理、硬度与形变,使灵巧手获得类人级别的触觉能力。在实际测试中,F-TAC Hand可区分不同材质与弹性的物体,如橡胶球、泡沫块、玻璃杯等,抓取力精度误差小于5%。在控制系统方面,该灵巧手采用了基于生成模型的策略选择机制。其核心...
消息显示,截至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NEV)市场持续爆发,已成为带动半导体行业创新与增长的核心力量。本文从市场数据、技术进展、产业协同和供应链挑战等维度深入剖析,评论观点融于分析之中,以期为行业专业媒体提供更具说服力与启发性的洞见。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速与渗透率1. 销量与渗透率突破性增长据中国乘联会(CPCA)数据,2025年5月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达196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102.1万辆,涨幅高达28%。首次突破100万辆月销关口,渗透率达到52.9%。这不仅证明了政策红利、价格竞争与消费升级三重驱动,也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主流市场”阶段。2. 结构分化:动力对子弹划分与厂商格局清晰5月纯电动(BEV)销量60.7万辆,增长22.6%,占比约60%;插电式(PHEV+EREV)销量41.4万辆,同比增长34.1%。品牌方面,比亚迪5月零售销量29.3万辆,占市场28.5%;吉利同比飙升132%,三足鼎力格局初现。3. 出口强劲,全球渗透不断深化5月出口新能源汽车20万辆,同比增长80.9%,占中国乘用车出口44.6%。从1至5月累计出...
随着第六代移动通信(6G)时代的脚步日益临近,全球电信产业正进入新一轮技术革命。相较于5G,6G不仅在传输速度和时延等物理性能上实现质的飞跃,更预示着信息世界向“万物智联、天地一体”的全新形态演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正加快力度推进6G发展,试图在全球通信规则和技术格局中占据关键位置。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趋分裂的标准体系,中国的雄心壮志也面临重重挑战。智能无线的全新篇章6G的官方名称为“IMT-2030”,目标商用时间定在2030年左右。与5G相比,6G不是线性的技术升级,而是一次根本性的架构重构。其核心指标极为激进:峰值传输速率达每秒1Tb,空口时延缩短至100微秒,每平方公里连接设备可达千万量级。更重要的是,6G自设计伊始就融合了人工智能(AI)、感知能力和非地面网络(NTN)等关键能力,而非像5G那样在后续版本中逐步添加。为实现这些目标,6G将依赖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太赫兹(THz)频段、高性能MIMO、可重构智能表面(RIS)、通信与感知一体化(ISAC)等,辅以AI驱动的网络自优化能力。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灵活、可适配多种场景的下一代通信平台。全球标准化: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