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出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场景。作为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新质生产力载体,人形机器人不仅有望推动制造业实现智能化转型,更可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重要战略高地。面对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现实挑战,发展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我国构建未来产业体系、释放新动能的关键选择。为加快产业化进程,工信部于2023年11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量产能力;到2027年,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政策文件明确了三大重点任务:一是拓展应用场景。一方面,推动人形机器人在特种服务领域的应用,如复杂环境中的快速移动、精准感知和决策、防护控制等;另一方面,加快其在制造业典型场景中的落地,包括装配、运转、检测、维护等结构化工序,以及在人-机-环境交互复杂的非结构化环节中的广泛应用。在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日益突出的用工缺口。据预测,2025年劳动力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指出,为加快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必须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联动的基础上,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着力打破制约行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统筹各类资源和政策工具,科学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要加快建立面向未来的技术预见与趋势研判机制,提升对颠覆性技术、前沿交叉领域的前瞻性布局能力。同时,深化制度供给侧改革,推进相关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兴领域的内生动力。其次,在战略布局上,要统筹兼顾短期突破与长远发展,围绕重点技术方向、关键核心产品、龙头企业和产业生态系统,推动“四位一体”协同发展。要抓住“十五五”时期关键窗口期,提前部署未来产业发展重点任务,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道路。在推动供需联动方面,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供给侧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未来产业的政策工具箱,通过财税、金融、科技等多维度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需求侧要加大应用场景、龙头企业、首台套产品和高端服务等方面的培育和引导,激发未来产业发展的市场牵引力。图: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展建议...
随着科技持续突破与跨界融合,多个前沿赛道正加速演进,成为全球创新竞争的焦点。其中,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以及元宇宙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三大关键领域。赛道八:算力芯片——AI时代的“心脏引擎”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算力芯片作为底层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AI系统的效率与灵活性。该领域涵盖GPU、TPU、NPU、ASIC、FPGA等多种架构,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高并发计算和低功耗的需求。其中,GPU以其高度并行的计算能力和成熟的软硬件生态系统,在AI训练与推理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伟达作为该领域的领先企业,其GPU架构历经A100、H100、H200到最新的B200系列,每一代都在性能、能效比与通用适应性方面实现跨越式提升。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2024至2029年全球AI芯片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0.4%;Allied Market Research更预计2020年至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增长十倍以上,迈入高速发展阶段。赛道九:细胞与基因治疗——精准医疗的核心驱动力细胞与基因治疗正引领生命科学的新革命,技术路径涵盖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溶瘤...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低空经济和清洁氢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赛道,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动能与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两个领域不仅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也体现了全球各国在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战略布局。赛道六:低空经济 激活空域资源的新引擎低空经济是依托低空空域资源、以飞行活动为核心的新型综合产业形态,涵盖航空器制造、地面设施建设、飞行运营与保障服务,以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当前,低空经济正加速迈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正引领低空技术的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围绕“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巡检”“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也在不断激发新型消费潜力与服务需求,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应用”。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布局低空产业:美国通过前瞻性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取得低空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欧洲强调标准化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形成覆盖广泛的低空生态体系;日本借助航空制造业的战略转型及区域集聚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创新升级;巴西则以市场导向为核心,聚焦...
前面提到,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等领域正在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重塑产业结构与经济形态。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新兴方向也加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逐步释放出巨大的商业潜力和战略价值。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人形机器人和新型储能赛道的市场情况。赛道四:人形机器人 / 具身智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全球正掀起新一轮技术竞速。特斯拉 Optimus 已能完成直立行走、弹跳、环境感知与基本抓取,并能用双手处理物品分类等相对复杂任务,适合导览接待或在特殊环境执行搜救搬运。Figure AI 的 Figure 02 主打 20 小时以上连续作业能力,辅以紧凑外形和高精度操作,目前已在汽车装配等工业场景试运行。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则以极限运动著称,可在崎岖地形跑跳、空翻和搬运投掷货物,适合室外救援与演示。中国企业同样活跃:优必选 Walker 系列具备自平衡、U-SLAM 避障、人脸/场景识别和多模态交互,可兼顾家庭与服务业应用;小米 CyberOne 强调情绪识别与人机互动,面向家庭服务、商业展示;钢铁侠科技的 ART 系列聚焦语音交互、仿生步态及多机协同,已在科研、机器人运动员和...
根据《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可以分为十大关键赛道,分别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级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新型储能(如固态电池)、清洁氢能、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以及元宇宙。赛道一: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和中国被广泛认为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两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中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美国方面,代表性的大模型包括ChatGPT、Claude系列和LLaMA系列,其中OpenAI是全球领先的大模型研发机构,其GPT系列模型引领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方向。中国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大模型包括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千问,以及新近推出的DeepSeek-R1等。为加快推动大模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发布了《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实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目前,北京已聚集超过120家大模型相关创新主体,数量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大模型发展的核心高地。同时,上海也积极推动大模型技术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