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到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的价值将达到2980亿美元,较2024年的2050亿美元呈现出显著增长。这一增长趋势凸显了AI服务器在全球服务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2025年AI服务器市场增长趋势市场占比:AI服务器将在整体服务器市场中占据70%以上的份额,进一步强化其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AI服务器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覆盖更多领域。出货量增长:2024年,AI服务器出货量的年增长率达到46%,主要得益于美国和中国的服务器OEM厂商及CSP客户对Hopper芯片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AI服务器的出货量将增长约28%,占整体服务器出货量的比例有望突破15%。科技巨头在AI服务器领域的布局英伟达:作为AI服务器领域的核心芯片供应商,英伟达将在2025年推出其新一代Blackwell平台芯片,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GPU市场的领导地位。此外,英伟达的GB200服务器预计将在2024年12月开始小规模出货,这将为AI服务器市场带来更多动力。谷歌与AWS:除了英伟达,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CSP)也在加速内部AI芯片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AI笔电逐渐从一个新兴领域发展为备受瞩目的市场细分。虽然2021至2023年期间AI笔电的市场渗透率较低,但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架构优化的推动下,AI笔电的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预测,到2025年,AI笔电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21.7%。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AI笔电将逐渐成为市场标配。AI笔电的快速发展离不开AI技术的进步。从语音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再到影像识别等多项技术,AI正在为笔电赋能,使其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和实用。AI笔电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处理速度上,更在于能够实现更加智能的交互体验。例如,基于AI的语音助手可以帮助用户通过语音命令来操作笔电,而边缘AI的发展也将使笔电在本地处理实时应用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整体性能。随着AI技术的不断创新,笔电将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实时应用处理能力,支持更多复杂的任务,如智能办公、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等功能,从而大幅提升用户的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根据市场调查,全球笔电市场恢复至健康的供需循环,出货规模达到1.72亿台,年增3.2%。AI笔电出货量达到4800万台,占个...
不久前,TrendForce发布了“2025十大重点科技领域市场趋势预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揭示了人工智能、半导体、信息安全、显示技术、通信、自动驾驶和能源等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和增长机会。这些趋势不仅将深刻影响各行业的竞争格局,还将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重要的战略参考。本次的市场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这些重点科技领域的分析,探讨其市场潜力、技术挑战以及潜在的商业机会。生成式AI引领革新:人形化与服务型机器人迎来全新升级生成式 AI 赋予人形化与服务型机器人更强大的多模态交互能力。机器人可融合语音、图像、文本、传感信号等多模态信息,实现更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如科大讯飞的人形机器人,借助星火大模型,能精准识别用户的语音指令和表情,做出恰当回应。在医院等医疗场所,机器人可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患者护理、药品配送、康复训练等工作。具备医疗知识的人形机器人还能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建议,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如一些康复机器人能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生成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从2024年至2027年,全球人型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4%,...
根据毕马威的研究,在市场与竞争环境明确后,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制造业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精心策划海外市场的产品组合,确立有效的营销策略,并制定合规的渠道规划。在这一过程中,面向企业(B2B)和面向消费者(B2C)的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品牌塑造和渠道布局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为此,毕马威深入探讨了产品优化、渠道策略等核心要素,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洞察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毕马威强调,洞察不同市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强产品竞争力和制定有吸引力的定价策略,成为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出海企业应对本地消费者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专注于主要目标群体,明确目标客户的客户旅程、使用场景、需求及痛点,并了解他们对竞品的评价及未满足的需求。此外,企业还需审视现有产品组合,确定最合适的产品或进行小幅调整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立足本土发展,着眼长期产品研发规划,并与品牌和价格策略相匹配,是企业成功“出海”的重要基础。B2B与B2C企业的挑战差异毕马威的分析报告指出,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B2B企业在海外客群方面的挑战相对较小,主要因为B...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对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政治稳定性、贸易摩擦等情况缺乏深入了解,难以预估潜在风险。同时,过于依赖国内市场经验,未能准确把握目标国本土市场偏好和消费者需求,导致市场策略失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宗教信仰、工作理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在当地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沟通障碍、员工激励困难、团队协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等。为了让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应对上述挑战,毕马威从市场、产品与服务等领域为企业提出建议。新市场探索与战略定位:多维筛选与精准规划毕马威指出:近年来,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相关企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加快了出海步伐。然而,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也面临较高风险。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风险点包括政治稳定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发展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因此,进行宏观环境研究是中国制造业出海投资的必要前提。根据毕马威分析报告,当前中国制造业出海主要采取绿地建设或合资模式,涵盖前期考察、实地调研、资金筹措、人员招聘、工厂运营以及企业退出等多个环节,设计多个不同部门对接,企业可以先筛选出具备国别进入可行性的区...
毕马威分析报告指出,企业处于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市场选择,如何选择海外市场进入的模式往往也是对出海企业的一大挑战。总体而言,企业出海的模式有:目标国销售渠道的合作总代、授权、直接绿地投资,收购或与本地生产企业、渠道商组建合资公司。不同的企业出海模式也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例如:绿地投资可以获取全额利润,完全控制核心技术、生产过程、管理与销售和其他资产等;但是也有着投资所需资源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劣势。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和战略发展方向作为基点,明确出海的业务目的和财务目标,结合上下游规划,从考虑出海后的长期发展策略来审慎规划出海的模式。根据毕马威的报告,企业海外市场拓展面临最为关键的是对出海目的国资质申请、建设工期、合并交易批准以及人员招募等关键时间点的把控。为了能让项目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对这些环节进行准确的时间规划和管理。海外运营协同机制的缺失在海外运营的落地阶段,企业可能会遇到运营协同机制缺失的问题,这包括供应链规划缺乏宏观视野、合规风险多样化以及数字化管理落地效果欠佳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运营效率和协同效果。毕马威指出,当企业决定出海拓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