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2025年3月25日,科技媒体SamMobile爆料,高通决定放弃三星,改由台积电4nm工艺独家代工即将发布的骁龙8s Gen4芯片。这一决定在业内引发热议,原因不仅是高通与三星合作的再次失败,更重要的是,它凸显了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台积电持续巩固高端市场优势的同时,三星在先进制程上的竞争力再次受到质疑。二、骁龙8s Gen4的技术亮点骁龙8s Gen4采用全大核X4+A720架构,规格如下:·1 Cortex-X4@ 3.21GHz·3 Cortex-A720@ 3.01GHz·2 Cortex-A720@ 2.80GHz·2 Cortex-A720@ 2.02GHz·Adreno 825 GPU·SLC缓存:6MB,L3缓存:8MB据测试,该芯片在安兔兔跑分中预计突破200万分,达到旗舰级水准。如此高性能的芯片,对制程工艺的要求极为严苛,高通最终选择台积电4nm工艺,显示其对台积电良率和稳定性的高度认可。图:高通骁龙8s Gen4芯片代工事件始末:三星又败给了台积电4nm三、三星为何再次败北?1. 三星3nm GAA技术进展缓慢三星在3nm GAA(...
2020 年 5 月,台积电宣布投资 120 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设先进半导体制造工厂。2022 年 12 月,决定再建一座工厂,总投资提升到 400 亿美元。2024 年 4 月,又宣布投资扩至 650 亿美元,计划建设第三座工厂 。2025 年 3 月,有报道称台积电拟追加 1000 亿美元投资,用于建设三座新晶圆厂、两座先进封装设施以及一家大型研发中心。若投资完成,台积电在美投资总额将达 1650 亿美元。台积电的这个项目一直备受瞩目,对台积电而言,能巩固与美国合作关系,拓展美国市场份额,提升全球竞争力。对美国来说,有助于实现半导体制造本土化,减少对海外芯片依赖,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推动半导体供应链集群发展,促进创新和长期增长。近期一份来自TechInsights的报告,为我们深入了解该项目的成本状况提供了关键线索,也引发了对台积电美国扩张战略的诸多思考。一直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设厂成本高昂。毕竟美国劳动力成本较高,按照传统认知,这似乎会大幅推高生产成本。然而,TechInsights的分析打破了这一固有观念。报告显示,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生产成本仅比台湾...
特斯拉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和魄力,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推进现实。2025年3月21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公司临时全体会议上宣布,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于今年开启试生产,预计产能可达5000-10000个,并计划在2026年将产量提升至5万个。这一消息在科技界、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一、技术突破与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Optimus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能够迅速推进量产,得益于特斯拉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以及硬件制造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其“大脑”采用了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芯片,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此外,特斯拉在机器人机械结构上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目前已经在弗里蒙特工厂的试点产线上生产拥有22个自由度的新型机械手和新型前臂。这些技术细节不仅展示了特斯拉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其未来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技术角度看,Optimus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摄像头和其他感知设备,结合强大的AI算法,使其能够理解和响应复杂的现实世界环境。它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性能,从而更好地完成分配给它的任务。这种自我学习和优化的...
援引CNBC的报道,根据市场调查显示,中国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正在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的采用和创新,业内人士还把中国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称为该领域的“安卓时刻”。开源 AI 的潮流趋势,始于 AI 初创公司 DeepSeek 的引领。今年早些时候,DeepSeek 推出的 R1 模型震撼业界,它以出色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向美国科技巨头在 AI 领域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这一模型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其对开源模式的成功践行。DeepSeek 的 R1 模型基于 “MIT License” 发布,这一极为宽松的开源许可,允许开发者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包括用于商业目的,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DeepSeek 还举办了 “开源周” 活动,公开更多 R1 模型的技术细节,为开发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机会。在 DeepSeek 的带动下,中国众多 AI 企业纷纷拥抱开源模式。科技巨头百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过去,百度一直秉持专有许可的商业模式,对开源态度谨慎。然而,随着 DeepSeek 等开源力量的崛起,百度也做出了战略调整。3 月 16 日,百度发布了最新的 AI 模型 Ernie 4...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训练领域的快速崛起,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还在深层次上挑战了西方长期主导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无论是训练技术的创新突破,还是AI模型的高效低成本训练,中国企业正不断缩小与西方科技巨头的差距,并在某些领域实现反超。这一进程增强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话语权,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国际科技竞争的格局。例如,有报道称蚂蚁集团成功开发出 “Ling - Lite 和 Ling - Plus” AI 模型,这一模型通过采用国产芯片,结合自主研发的先进训练技术,如 “Mixture of Experts” 技术,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比行业标准低 20%。训练 1 万亿 token 仅花费约 510 万元,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其他主流方法。并且模型性能毫不逊色,与 Meta 的 Llama 模型相当,在某些基准测试中甚至超越 Meta,硬件性能也与 NVIDIA 的 H800 AI GPU 相当。蚂蚁集团的这一成就并非孤立事件,它是中国人工智能训练崛起的一个生动缩影。中国 AI 训练师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壮大,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他们如同 AI 的 “培育者”,通过使用...
从新型软体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再到量产计划的逐步推进,机器人产业正实现着技术革新、应用拓展与市场突破。这些进展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近期机器人行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前景广阔。以下为中国出海半导体网的小编搜集的一些近期机器人行业取得的显著进展: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韩国首尔大学工学院近日宣布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液体的下一代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模仿生物活细胞的特性,如转化、分离、融合以及捕获异物的能力。通过包裹一层异常密集的疏水颗粒,这种新型颗粒铠装液体机器人克服了传统软体机器人在结构稳定性与变形能力之间的平衡难题。这一创新设计使机器人在极端条件下仍能恢复原状,具备穿越金属障碍、捕获并运输异物等高难度动作的能力,为其在生物医药、探索救援等特殊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深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生产基地引入了优必选科技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用于执行空调泄漏检测任务。Walker S1通过定制化末端执行器与检测仪相连,运用基于学习的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