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的仿生灵巧机器人手——F-TAC Hand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高精度触觉感知与智能操作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作为全球首个实现“全手高分辨率触觉感知+完整运动能力”的机器人手,F-TAC Hand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在国际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出现或将重塑机器人与现实世界的交互范式。一、技术创新:三万触觉像素驱动“人类级”精细操作F-TAC Hand最突出的技术亮点在于其超高分辨率的触觉系统。据官方数据,其手掌表面约70%的区域部署了高密度触觉传感器,总体分辨率达到每平方厘米10,000个触觉像素,即每平方分米30,000像素,远超国际主流仿生手产品。以OpenAI与Google DeepMind联合打造的机器人手为例,其触觉分辨率约为F-TAC Hand的四分之一。这种量级的提升使F-TAC Hand能精准感知物体形状、材质、纹理甚至滑动趋势,显著提升抓取与操作的精度与鲁棒性。此外,F-TAC Hand的运动系统仿照人手构造,采用绳驱动机制控制五指屈伸,辅以关节扭簧自动复位设计,共实现15个自由度,可输出最大10牛顿握力。其抓取表...
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服务商,扎根于陕西省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中小工业园,自2017年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以来,始终专注于充电、储能、微电网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销售服务及项目EPC总承包,并积极推进数字能源平台的建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先进、高效的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核心产品体系一、充电设备系列交流充电桩公司推出的7kW交流充电桩外观小巧、设计精致、安装便捷,采用自助操作模式,广泛适用于商场、办公楼、园区、住宅社区等日常充电场景,具备极高的实用性和普适性。直流充电桩从30kW、40kW的一体式中小功率直流设备,到功率高达360kW的快速直流充电桩,公司产品矩阵可灵活适配多种充电需求,广泛部署于商超、写字楼、公交站点、快充枢纽等高流量区域。直流充电堆涵盖360kW至1000kW多种功率等级,采用“星环功率分配技术”,支持液冷超充终端与常规终端灵活配置,可根据车辆数量与类型动态分配充电功率,尤其适用于车辆类型复杂的运营类充电场景。智能快充与超充终端公司自研的125A智能快充端、250A液冷快充终端及400A智能超充终端,针对不同车型充电需求,实现高...
2025年6月19日,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Shanghai 2025)上,智能机器人企业乐聚(Leju Robotics)联合中国移动和华为重磅发布了全球首款5G-A(5G-Advanced)具身智能机器人“夸父”(KUAVO)。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标志着5G-A在机器人领域的首次应用落地,更开启了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链重构浪潮。在高并发、多任务、人机协作等核心挑战上,“夸父”通过5G-A网络的低时延、高带宽和大连接优势,实现了端到端智能闭环,成为“机器人+通信+AI”深度融合的技术典范。三方联合发布的《5G-A赋能信息消费“新三样”白皮书》同步亮相,为构建标准化、规模化、网络协同的机器人生态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技术突破:5G-A 赋能智能机器人加速进化“夸父”机器人是5G-A(5G Advanced)技术赋能下的典型代表,具备以下三大技术亮点:1. 网络能力飞跃支撑“超感知+超协作”5G-A相较传统5G在速率、连接密度和时延方面均有数量级提升。峰值速率可达10Gbps,连接密度提升至百万级,时延降低至毫秒级。这为“夸父”实现大规模多机并发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中国汽车远程通信控制单元(TCU)市场,有三组数据引发关注:国产化率达到58%;中国5G TCU出货量占全球市场的82%;比亚迪TCU销量同比增长98%。这三个数字不仅彰显了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快速崛起,更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时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深层逻辑。一、国产化突破:打破国际垄断格局TCU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部件,承担着车载通信、远程控制、OTA升级和车联网连接等核心功能。长期以来,TCU市场由博世、大陆、LG Innotek等国际巨头主导。但当前中国TCU国产化率已达58%,标志着国内厂商正逐步摆脱对海外技术的依赖,掌握产业主动权。这一进展的背后,是政策、技术、市场三重因素的合力推动。首先,国家层面“新基建”战略推动5G基站和车联网部署,成为TCU普及的重要土壤。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例,车路协同示范区的建设为TCU应用创造了真实场景,加快了本土技术落地。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TCU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6%,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2%,稳居全球最大市场。尽管LG电子以18%的市场占比依然位居首位,但...
我们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中,几乎都内置了图像传感器,它们的作用是“看见”世界、捕捉光影,并将画面转化为数码图像。这些传感器识别颜色的方式,其实和我们人眼相似:人眼通过视网膜中的红、绿、蓝三种感光细胞(也叫锥体细胞)来识别颜色;图像传感器的每一个像素点,也分别捕捉红光、绿光和蓝光,然后转化为电信号。目前,大多数图像传感器采用的是硅材料。硅能吸收可见光谱中的所有颜色,但在实际应用中,每个像素都要加上一层颜色滤光片。例如,为了捕捉红色,就必须用滤镜屏蔽掉蓝色和绿色的光。这样一来,每个像素只能利用大约三分之一的光,其他的都被“浪费”了。全光利用的新突破:堆叠式像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和瑞士联邦材料实验室(Empa)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图像传感器方案。他们的核心材料是“钙钛矿”(perovskite)——一种可以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和其他光电器件的新型晶体半导体。相比硅,钙钛矿不仅更容易加工,而且只需调整其化学成分,就能吸收特定颜色的光。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钙钛矿中加入更多的碘元素,它就会吸收红光;加入溴,就能吸收绿光;加入氯,则能吸收蓝...
据《日经新闻》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消息,中国车企正全面推进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吉利等主流整车厂正在积极筹备,在2026年前推出配备全国产芯片的量产车型。其中,已有至少两家品牌计划在2026年实现相关车型的大规模投产。《日经》报道称,最新的政策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国产化,这一目标较年初提出的“25%车企采用国产芯片”的阶段性目标明显提前,释放出强烈的政策导向信号。虽然该目标并非强制性指标,但其作为国家层面战略框架,将鼓励企业加速与国家意志协同,形成更紧密的产业联动。为配合这一战略,一些车企已着手进行深入布局。例如,广汽集团正与中芯国际(SMIC)和粤芯半导体(CanSemi)等本土晶圆厂深入合作,共同评估国产芯片在车规级应用中的全流程可行性,加速本土芯片的验证与替代进程。此外,包括上汽、长安、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和一汽集团在内的主流整车企业,已受到政策层面推动,被鼓励加快导入国产芯片。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车用芯片本身对制程要求不高,可依赖成熟工艺生产,这也为中国在半导体“补短板”领域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突破口。图:国产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