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SK海力士最新的1c DRAM技术良率大幅提升,再次以技术突破抢占先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中。而 1c DRAM 技术作为 DRAM 技术发展的重要分支,正逐渐崭露头角。1c DRAM 是 10nm 级第六代 DRAM 技术,“1c” 中的 “c” 代表着 “critical dimension”(关键尺寸),它通过不断缩小芯片的关键尺寸,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存储单元,从而提升存储密度、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性能。1c DRAM 作为第六代 10 纳米级工艺制造的 DRAM 芯片技术,在存储密度、性能和功耗等方面优势显著,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对高性能、大容量存储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1c DRAM 技术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它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可以在相同空间内存储更多数据;数据传输速度更快,能显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能效比也更高,可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成本。据悉,SK海力士1c DRAM技术相关模块的良率实现大幅提升,最高可达 80%,部分 10nm 第六代 DRAM 良率更是达到 80%-90% ,与 2024...
随着物联网(IoT)与智能设备的迅猛发展,可穿戴技术正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无线体域网(WBANs),它能借助无线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生理信号,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当前市面上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依赖传统的硅基处理器和模块化电子元件,这些元件虽功能强大,但弊端也十分明显。硅基处理器和电子元件结构僵硬,难以与柔软的衣物完美融合,长时间佩戴会影响舒适度。而且,它们通常需要外接电源,频繁充电不仅增加使用成本,还限制了设备的续航时长,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上海东华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一种仅由单根纤维构成的织物基无线传感网络。共同通讯作者王宏志介绍:“我们深入钻研了纤维实现能量产生、信号传感和无线传输这三项功能的机制,并基于 Fibre-WBAN 设计出了一种自供电、无芯片的无线智能服装系统。”图:自供电无线传感纤维的创新突破这一创新系统有着丰富多样的应用方式。它可作为现有智能手表的拓展配件,搭配无线织物键盘,轻松操控像《贪吃蛇》这样的游戏,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娱乐体验。同时,Fibre-WBAN 能直接绣在衣物上...
麦肯锡报告指出,要进入一个规模大或快速增长的可触达市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那些需求持续增长、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行业;二是通过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从现有大型市场中抢占份额。第一类公司利用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快速发展的成熟行业中加速价值创造。这些行业的收入份额在2005年通常已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由于效率提升或能力扩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典型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工业电子、信息驱动的商业服务、移动和消费电子、支付、半导体、软件以及影音娱乐等。从2005年到2020年,这些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5%至13%,而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仅为3%左右。对于这些行业来说,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通常是数字化及其相关的全球化趋势带来的需求扩张。到2020年,这些行业中60%的收入来自企业本国以外的市场。第二类公司则通过推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类别,从现有市场中夺取份额,从而实现快速增长。第一类公司主要在现有行业中加速增长,而第二类公司则创造了全新行业,这些新行业通过蚕食传统市场需求来实现增长。例如云计算、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电动汽车(EVs)等领域,其收入在2005年至2020年...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光谱芯片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悄然改变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方式。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天文光子学团队与上海理工大学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级联相位调制波导阵列光谱芯片”,实测分辨率高达68000,这一成果无疑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科技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一、光谱芯片:科技变革的幕后推手光谱芯片,作为现代光学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融合的产物,正逐渐成为推动科技变革的关键力量。它能够对光信号进行精确分析,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在天文观测领域,光谱芯片可以帮助我们解析遥远星体的光谱信息,从而揭示宇宙的奥秘;在环境监测中,它能够精准检测污染物的光谱特征,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生物医学领域,光谱芯片可用于疾病诊断,通过分析生物样本的光谱特性,实现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然而,传统的光谱芯片在分辨率、尺寸和成本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高分辨率光谱芯片往往体积庞大、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此次我国科研团队研制的光谱芯片,通过创新的级联相位调制结构,在相同光谱分辨率下,将芯片尺寸减小了90%,实现了高分辨率与小型化的完美结合,为光谱芯片的未来发展...
龙芯2K3000(3B6000M)处理器的成功流片,是龙芯中科在自主处理器研发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款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能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为龙芯中科在工控和移动终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性能与技术创新- 核心架构与性能:龙芯2K3000(3B6000M)集成了8个LA364E处理器核,基于主频2.5GHz下的实测SPEC CPU 2006 Base单核定点分值达到30分。这表明其在单核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复杂计算需求。- GPU性能提升:芯片集成第二代自研GPGPU核心LG200,与上一代LG100相比,图形性能成倍提高。LG200不仅支持图形加速,还具备通用计算加速和AI加速功能,单精度浮点峰值性能为256GFLOPS,8位定点峰值性能为8TOPS。这使得该处理器在图形处理和AI应用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安全与扩展性:芯片集成独立硬件编解码模块,支持多种主流视频格式,并配备eDP/DP/HDMI三路显示接口输出,4K高清处理性能达到60帧。此外,还集成了安全可信模块,提供SM2/3/4硬件算法模块以及可重构密码模块,为软件编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丰富的I...
2025年3月底,比亚迪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其钠离子电池电芯容量达200Ah、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在安全性、功率性、高低温稳定性等多方面表现优于现有锂电池。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也将行业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钠电”这条正在加速商业化的新赛道。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的王者之争,又是否会因钠电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呢?接下来,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小编将为您从多方位来解读。图:200Ah+10000次循环!比亚迪硬核钠电池能否撼动宁德时代王位?一、钠电技术破局:比亚迪迈出决定性一步比亚迪此次披露的200Ah、10000次循环性能,是目前公开资料中全球钠离子电池技术的顶级水平。相比之下,主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大多集中在1000~3000次之间,极少突破5000次。图1:钠离子电池 vs 锂电池关键性能对比(单位:Wh/kg、次、℃)在高低温适应性方面,比亚迪钠电池具备极寒(-40℃)和高温(80℃)下的稳定性能,填补了锂电池在恶劣环境下存在的续航和安全短板。此外,在系统集成方面,比亚迪已完成MWh级钠电储能系统的部署应用。相关产品由旗下弗迪电池主导研发,自2022年以来持续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