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科技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而长江存储与美光之间的专利诉讼案,将这场竞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近日,长江存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受美光资助的丹麦咨询公司Strand Consult及其副总裁Roslyn Layton散布虚假信息,破坏长江存储的市场声誉和商业关系。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事件,并探讨其背后反映的科技冷战态势。诉讼背后:一场关于市场声誉的较量长江存储的诉讼揭示了科技竞争中的一个新战场——市场声誉。Strand Consult被指发布的不实报道,如声称长江存储芯片可能“窃取数据并传输至北京”,这些指控不仅缺乏事实依据,而且对长江存储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数据与实例:长江存储的反击长江存储在调查中发现,Strand Consult接受了美光的资金支持。美光作为长江存储在全球3D NAND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拥有近13100项有效的美国专利。此次诉讼涉及的专利包括3D NAND存储器的关键技术领域,如形成方法、控制方法、直通阵列接触、读取方法和多层堆叠方法等。图:长江存储起诉美光不正当竞争科技冷战的升级: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此次诉讼不仅是对Stran...
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一项令世界瞩目的科技突破正在揭开其神秘面纱。该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色散傅里叶变换方法的新型激光雷达仪器,实现了2.8纳米的绝对距离测量精度,这一精度是传统激光雷达技术的质的飞跃。技术核心:色散傅里叶变换的创新应用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色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它允许通过在线脉冲拉伸实现全光谱干涉测量。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时间干涉测量法或脉冲重建法相比,能够更精确地识别脉冲的延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实验数据:精度与距离的双重突破在实验中,电子科技大学的团队不仅实现了2.8纳米的测量精度,还达到了1.7公里的测量距离。这一成果意味着,新型激光雷达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还能远距离探测目标,这在以往的技术中是难以想象的。技术揭秘:如何实现2.8纳米的精度?实现这一精度的秘诀在于团队采用的锁相游标双孤子激光梳进行数据信息分析。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收集并分析大量数据,从而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测量。此外,该技术还具备完全消除死区的能力,这在小目标检测中尤为重要。图:基于 DFT 的双梳测距的概念设计和操作新型激光雷达技术在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的探测中...
近日,日立公司宣布了一项在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量子操纵技术,该技术能将量子比特的寿命提升至此前水平的百倍以上。这一进展不仅标志着日立在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突破:日立的创新路径日立采用的“硅基半导体电子自旋量子比特”技术路线,原本就因其与现有半导体工艺的兼容性而备受期待。然而,半导体原子核的自旋产生的噪声问题,一直是提高量子比特稳定性的难题。日立通过创新的“级联连续驱动”技术,成功克服了这一障碍。据日立宣称,这项技术能够使量子比特的寿命达到此前的百倍以上,尽管具体数值尚未公开,但这一声明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相位调制与正交旋转轴的协同日立的技术实现关键在于对操纵量子比特的微波进行精确的相位调制。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在两个正交的旋转轴上操纵量子比特,有效减少了外部噪声对电子自旋的影响。这种操控方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允许量子比特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其量子态,从而显著提升了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图:日立新型量子操纵技术将量子比特的寿命提升至此前水平的百倍以上行业影响:量子计算的实用化加速量子比特寿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量子...
今天,在2024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终端BG软件部总裁龚体的演讲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他宣布,经过10年的努力,鸿蒙操作系统在内核技术上已经超越了Linux,这一消息无疑是对欧美长期主导的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一次重大突破。鸿蒙破茧:华为塑造操作系统新纪元龚体的一番话,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定位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明确表示:“鸿蒙绝不是安卓或者Linux的平替,鸿蒙的开发也绝不是重新写一遍代码”。这一表态,不仅阐明了鸿蒙操作系统的独特性,也揭示了华为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创新理念和发展战略。鸿蒙的独特定位:超越传统操作系统龚体的话强调了鸿蒙操作系统与安卓和Linux的根本区别。鸿蒙不是简单的替代品,而是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架构。这种定位使得鸿蒙能够在安全性、流畅性、性能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超越了传统操作系统的局限。创新的开发理念:不是简单的代码重写华为在开发鸿蒙操作系统时,并没有选择简单的代码重写,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创新和架构优化。这种开发理念体现了华为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通过创新的开发方法,鸿蒙能够在继承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实现...
在全球科研领域,中国科研机构的卓越表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2024自然指数研究领导者(Nature Index 2024 Research Leaders,此前称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发布,中国科学院继续位列全球首位,这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连续十二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升至全球第四、五位。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科研实力的象征,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崛起的显著标志。中国科研实力的全球认可根据最新的自然指数数据,中国科学院在全球科研机构中的领先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三个学科领域中稳居世界第一,在生命科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排名升至全球第二。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科研的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以及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最新榜单显示,高质量科研产出居前十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韩国、印度和瑞士。图:2024自然指数研究领导者排行榜,暨自然指数年度榜单西方国家的复杂反应西方国家对中国科研的快速崛起有着复杂的反应。一方面,中国的科研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西方科研机构和学...
在全球化的今天,走私活动依旧猖獗,而最新发生的一起高端CPU走私案,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24年6月11日,中国香港海关在深圳湾管制站侦破了一起规模空前的走私案件,一举查获了596颗高端中央处理器(CPU),估计市值高达1200万港元。本文将深入分析这起案件,并探讨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这起案件中,走私者企图将这批价值连城的CPU偷运至中国内地,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令人震惊。据海关评估,这批CPU属于高端产品,具备AI加速计算、云服务等先进功能,总价值约120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116.8万元。这一数字不仅显示了走私活动的高利润驱动,也反映了高端电子产品市场的庞大需求。图:中国香港海关在深圳湾管制站查获了596颗高端CPU根据香港《进出口条例》,走私者除了面临刑事责任外,还可能被处以高达300万港元的逃税罚款。这起案件的侦破,不仅是对走私分子的有力打击,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坚定维护,向所有潜在的走私者发出了明确的警示。这起走私案的发生,也给国内CPU市场敲响了警钟。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国内CPU产业亟需加强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