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岛国,以其高效的政府治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金融市场而闻名于世。然而,除了金融和贸易,新加坡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上也不容小觑。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就开始布局半导体产业,通过吸引外资和对外商的大力吸引,逐步建立起了半导体产业的基础。1968年,国家半导体在新加坡成立了一家组装和测试工厂,随后德州仪器等国际大厂也纷纷在此建立基地。到了1987年,特许半导体的成立更是标志着新加坡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特许半导体在新加坡拥有6座晶圆厂,包括2005年落成的300mm晶圆产线,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制造能力。新加坡政府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支持不遗余力,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监管环境,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1991年成立的微电子研究所IME,以及随后建立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都是新加坡政府在推动半导体产业国产化和提升本国设计生产能力上的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新加坡半导体产业继续蓬勃发展,2010年数据显示,半导体已成为新加坡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占电子制造业58%的份额。新加坡半导体的产能在全球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6.3%上升至2009...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革的新引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其在全球AI产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政府不仅在资金和税收上给予优惠,还在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图谱》报告显示,中国AI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最高,这表明中国在AI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智慧城市和企业智能管理是AI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这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企业的运营效能。图: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图源:电子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AI产业发展的另一大动力。中国企业在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AI产品的性能,也为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动力。例如,华为的AI芯片和解决方案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推动了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人才培养是支撑中国AI产业发展的基石。《高等...
尽管HBM4的最终规范尚未敲定,但随着人工智能对高性能AI GPU的需求愈加迫切,行业迫切需要尽快推出更先进的内存技术。近期有报道称,Rambus推出了最新的HBM4内存控制器,其性能据称超过了目前公布的HBM4技术规格。相比于HBM3,HBM4 的每个堆栈通道数增加了一倍,从 HBM3 的 1024 位增加到 2048 位,这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和性能都有了显著提升。Rambus 推出的 HBM4 内存控制器 IP 支持高达 10 Gbps 的数据传输速率,为每个内存设备提供 2.56 TB/s 的吞吐量,这是 HBM3 所不能比拟的。此外,HBM4 的开发涉及到了更先进的工艺技术,如三星和 SK 海力士都在推进 1c 制程的 DRAM,这将带来更高的密度和能效改进,对提升 HBM4 内存的性能和降低功耗具有重要意义。HBM4 技术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与逻辑芯片的集成,例如 SK 海力士与台积电合作开发下一代 HBM,利用台积电的先进逻辑工艺来提升 HBM4 产品的性能 。Rambus的HBM4控制器不仅支持JEDEC标准规定的6.4 GT/s数据传输速率,还具备未来提升至10 GT/s的潜...
根据国金证券,固态激光雷达由于不存在旋转的机械结构,所有的激光探测水平和垂直视角都是通过电子方式实现的,并且由于装配调试可以实现自动化,能够量产从而大幅降低成本,也提高了设备的耐用性,固态激光雷达是必然的发展路线。目前激光雷达量产商都着手开发性能更好、体积更小、集成化程度更高、并且成本更低的激光雷达,不过固态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尚未定型,主要分为MEMS、OPA、和3D Flash三类。MEMS激光雷达MEMS激光雷达通过在硅基芯片上集成的MEMS微振镜来代替传统的机械式旋转装置,由微振镜反射激光形成较广的扫描角度和较大的扫描范围。它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MEMS激光雷达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和耐用性高等特点。MEMS激光雷达通过微镜的快速精确运动来控制激光束的扫描,实现高精度的角度控制及和快速扫描,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扫描图像。图:MEMS激光雷达技术原理(图源:奇怪的知识)根据国金证券,MEMS激光雷达的优点是MEMS微振镜相对成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精确度实现固态激光扫描,并且可以针对需要重点识别的物体进行重点扫描,...
——中国首个量子计算专项智库“量子计算观察”正式成立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量子计算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正逐渐成为各国争夺的制高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动作,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近日,中国首个量子计算专项智库“量子计算观察”在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的推动下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量子计算观察”智库的成立,不仅是中国量子计算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在全球量子计算领域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标志。智库由中国通信学会量子计算委员会、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量子计算芯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办,旨在为全球量子计算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深度分析和前瞻性研判。中国量子信息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受邀担任智库名誉主编,这进一步凸显了智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郭光灿院士的加入,无疑将为智库的研究工作带来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刻的行业洞察。智库将优先服务于中国首个量子计算产业联盟的102个成员单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联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也将为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图:中国首个量子...
在全球量子计算的竞赛中,微软再度领跑,宣布与Atom Computing公司合作,计划打造出拥有超过1200个物理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标志着量子计算技术的显著进步,也为量子计算的未来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微软与Atom Computing的联合行动无疑将量子计算的竞争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微软的量子愿景: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微软近年来在量子计算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显现出其在硬件和软件上的综合实力。Atom Computing的中性原子硬件技术结合微软的量子比特虚拟化系统,成功创造了高保真度的逻辑量子比特。这种合作不仅在硬件设计上实现了跨越式进步,还让量子计算系统的性能大幅提升。Atom Computing所提供的硬件平台拥有全互联量子比特连接、长相干时间、高精度测量等多项核心技术,这为量子纠错的扩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量子纠错是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关键瓶颈,而该系统的独特优势使得量子纠错的实现变得更加可行。中性原子技术通过重置和复用量子比特,优化了计算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增强了系统的容错能力。这些技术特性对于突破量子计算的瓶颈,提升其性能和可靠性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