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证券指出,在目前行业主流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中,由于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角分辨率,成像质量高而多被作为主传感器,但其价格较为昂贵。在国内下游厂商成本压力加剧的情况下,一方面,成本优势明显的4D毫米波雷达已具备成像能力,随着性能逐步提升,车企有望使用4D毫米波雷达替代激光雷达;另一方面,随着规模放量及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激光雷达价格也实现下跌。4D毫米波雷达具有强成本优势,性能已可达到成像级别毫米波雷达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熟,芯片开发日益精进,算法也在稳步提升。这使得4D毫米波雷达在成本上具有显著的降低潜力,成为自动驾驶领域中极具性价比的传感器选择。华金证券指出,目前4D毫米波雷达整体价格约在千元,如Arbe公司的成像雷达价格为人民币690-1036元,采埃孚、大陆等Tier1的产品单价为1036-1381元;同时,其价格正在快速向传统毫米波雷达靠近。而目前国内激光雷达价格在450-500美金;与激光雷达相比,4D毫米波雷达在成本上更具优势。激光雷达通常价格较高,而4D毫米波雷达能够在保持较低成本的同时,提供接近成像级别的性能。从成像原理来看,毫米波雷达的波长比可见光和红外线长,能够穿...
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除了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的使用数量有所减少外,摄像头配置也从多目逐渐转向双目,这一趋势与行业主流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据华金证券分析,摄像头作为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视觉传感器,主要负责收集车辆周边环境、行人、车辆等的图像信息。借助深度学习算法,系统能够精准地识别这些目标的类型、位置以及运动状态。华金证券进一步指出,根据车载摄像头的数量,其方案可划分为单目、双目和多目三种类型。其中,单目相机在市场上最为普遍,其优势在于视距较远,但存在无法获取深度信息的局限性;双目相机则配备两个摄像头,能够获取深度信息,不过需要进行较为精确的相机标定;多目相机在双目相机的基础上,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在信息融合和计算方面需要更多的支持,且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国内主流厂商的前视相机大多采用多目方案。然而,随着摄像头分辨率的提升以及对成本控制的考量,配备的摄像头数量正逐步从2个以上减少至2个。车载算力:逐步贴近实际需求华金证券指出,从产品发布历史来看,华为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从MDC 300F到MDC 810,CPU及算力配置呈现升级趋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车载算力却有所下降。例如,华为AD...
在硬件配置上,华为ADS坚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根据华金证券对ADS1.0及2.0的硬件配置对比分析来看,华为智架硬件数量化繁为简,雷达用量趋于减少,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用量等均有减少,总成本下降。激光雷达数量减少是硬件总成本降低的核心原因在智能驾驶硬件体系中,激光雷达曾因其技术复杂、生产工艺要求高,在整车智能驾驶硬件成本中占比较大。如早期一些高端车型搭载的激光雷达,单颗成本可能高达数万元,使得整车智能驾驶硬件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智能驾驶大规模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光雷达涉及到光学、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其核心零部件如激光器、探测器等,长期以来依赖进口或少数几家供应商,产业配套不完善,导致供应受限,进一步推高了成本,使其在硬件成本中凸显核心地位。根据华金证券,虽然华为智驾中激光雷达的用量减少,但硬件实现了升级。华金证券指出,ADS1.0中采用的是华为自研的96线激光雷达,而ADS2.0中根据车型不同,采用等效126线的速腾聚创M1雷达或192线(业界车规级量产最高线数)激光雷达,ADS3.0预计将采用自研的192线激光雷达,在分辨率、刷新频率上持续提升。激光雷达竞...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辅助驾驶功能的普及到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不仅为人们带来更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也引发了汽车产业链的深度变革,成为众多车企和科技公司激烈角逐的战略高地。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凭借其在通信、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积累的技术底蕴,强势进军智能驾驶市场。自涉足该领域以来,华为推出的 ADS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备受瞩目,不断迭代升级的版本展现出其在技术创新上的强大实力。从早期的 ADS 1.0 版本搭建基础框架,到 ADS 2.0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最新的 ADS 3.0 带来前沿的技术变革,华为智能驾驶方案在硬件配置和算法架构上持续优化,功能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智能驾驶市场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华金证券的智能驾驶系列报告:华为智能驾驶方案简剖可以得出: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 ADS 智驾方案具有鲜明特点,其始终秉持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相结合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随着行业降本需求凸显,该方案在硬件配置上做出调整,从超配逐渐转变为贴合实际需求,有效降低了整体硬件成本。具体表现为单车传感器数量减少,像激光雷达从 3 个减至...
TrendForce指出,2025年将受到电动车和AI的有利影响,电池与储能技术将迎来革新。随着电动车市场的持续扩大,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性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固态电池技术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正在各大企业间开展积极的研发与测试,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相比传统液态电池有显著提升,未来可能会在电动车中广泛应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革新钠电池技术的崛起钠电池在电动车市场崭露头角,其优势显著。雅迪推出的钠电池电动车,配置48伏24安时的极钠电池,具备ip67级防水性能,能量密度达到145瓦时/千克,与锂电池相媲美。在-20℃的环境下,钠电池仍能保持92%的电量,且支持三年质保,使用寿命超过5年。此外,钠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经济基础。固态电池的加速发展半固态电池已在2024年量产,并预计于2025年加速装车。全固态电池则预计于2027年后量产。2025年,太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计划完成批量生产的样包批发,上汽清陶公司的首条全固态电池量产线计划于年底完工并全线贯通。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充电速度,未来有望大幅提升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和...
据TrendForce分析,自动驾驶是Edge-AI的关键应用方向。在Tesla掀起的端到端模型热潮带动下,各方正加快在AI技术及算力方面的布局。预计到2025年,其他车企将开始量产端到端架构,不过主要会选择在解释性和调试性上更具优势的模块化端到端模型。这种模型以数据为驱动,对多样化数据有着高度依赖,而生成式AI凭借其开放性和创造力,可用于生成多元及罕见情境的数据,以助力模型训练,有效解决数据长尾问题。AI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拓展到了商业层面,随着法规环境的逐渐完善,Level 4级别自动驾驶的无人出租车有望加速场景复制和商业化运营进程。然而,无论是电动化还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地缘因素都可能使技术和商业拓展面临更多挑战。TrendForce指出,2025年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纪元,模块化端到端模型的量产与Level 4级别无人出租车的商业化成为两大显著趋势。模块化端到端模型量产技术进展与优势融合多模态大模型:端到端模型的最新进化方向是深度融入多模态大模型,如VLA(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即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模型拥有更高的场景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