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国内飞行汽车首次无线通信性能测试圆满完成。这一里程碑不仅代表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及半导体产业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随着全球加速布局低空立体交通,飞行汽车的通信系统将成为未来城市空中出行安全与效率的核心支撑。一、技术突破:通信能力全面验证飞行汽车的无线通信系统可类比于人体的神经网络,其稳定性直接关系飞行安全。此次测试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与小鹏汇天联合完成,聚焦解决飞行汽车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稳定性难题。在城市低空环境中,无线信号干扰频繁,飞行汽车需在嘈杂的“电磁集市”中识别并处理关键信息,且其结构和材料亦对天线辐射造成干扰。针对这些挑战,测试团队完成了以下四项关键测试:1. 整机天线无源性能测试:评估天线在不同姿态下的辐射特性与增益;2. 整机天线有源性能测试:在系统级联通环境下测试天线的协同通信性能;3. 通信系统信号共存测试:模拟多种信号共存场景,检测信号处理与抗串扰能力;4. 接收灵敏度恶化测试:验证系统在干扰条件下接收指令的最低灵敏阈值。测试涵盖4G、5G、Wi-Fi、蓝牙、GNSS等多种通信制式,覆盖飞行汽车正置与倒置两种状态,确保其...
在2025年AMD “Advancing AI”活动上,CEO苏姿丰做出了一项令人瞩目的预测:全球AI数据中心加速器市场将在三年内从7100万美元暴涨至5000亿美元。这一预测不仅反映出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趋势,也揭示出AMD在新一轮算力革命中的战略雄心与底气所在。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算力需求、技术布局、市场竞争与挑战等方面深入分析AMD如何把握这一时代红利。一、AI推动算力需求暴增1.模型迭代引爆计算力需求过去五年,AI模型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从2018年Google BERT的3.4亿参数,一路飙升至2023年OpenAI GPT-4的数万亿参数。这种增长意味着训练一个大型模型所需的算力,远超传统服务器CPU所能承载,GPU与AI加速器成为主力军。例如,GPT-3训练一次所需的浮点运算达到3640 PF-days,若使用MI300X等高端GPU集群,可显著降低训练时间与能耗。2.多场景渗透加速AI普及AI的应用场景正从“中心”走向“边缘”。在云端,ChatGPT、Copilot等大模型推理服务持续爆发;在终端与边缘侧,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智慧工厂、医疗影像分析等对实时推理的需求愈...
近期,美国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发布了一份引发广泛关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技术领域已经实现对美国的领先。这一判断基于对全球产业链、技术专利、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等多个维度的综合分析。本文将对该报告的核心观点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现状、优势、挑战与未来发展进行系统化评估,并就中美在该领域的竞争态势提出专业解读。一、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先的核心因素分析1. 稀土资源优势构筑供应链基础中国掌握全球约65%的稀土开采产能,以及88%的稀土精炼产能(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2023年度报告)。稀土金属中的钕(Nd)、镝(Dy)是高性能永磁电机制造的关键材料,而高扭矩、轻量化电机是人形机器人关节结构的核心组件。这意味着中国具备对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链的高度掌控力,同时限制了他国在原材料获取和下游产能扩展方面的弹性。稀土新建精炼产能投产周期平均超过10-15年,这为中国保持人形机器人制造的成本与交付优势提供了战略窗口期。图:摩根士丹利报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已领先美国2. 强政策驱动与产业规划协调自“中国制造2025”...
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近日宣布,将其在美国的投资计划从原本的125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2000亿美元(约合1.44万亿元人民币),旨在加快内存制造、先进封装和研发的本土布局。这一投资不仅是对《CHIPS和科学法案》的积极响应,也将对当前全球半导体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一、美光投资布局全景:制造、研发双轮驱动根据美光公布的计划,公司将在爱达荷州博伊西新建一座DRAM内存晶圆厂,并在原有基础上再建一座;同时在纽约州克莱兴建四座大型晶圆厂,预计第一座将于2025年底启动建设。此外,美光还将扩建位于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的成熟制程晶圆厂,并启动HBM(高带宽存储器)封装设施的建设。新建博伊西工厂计划于2027年投产,专注于DRAM前沿制造。在研发方面,美光承诺投入500亿美元,聚焦下一代内存架构、HBM技术、高密度堆叠与新型材料研究,持续推动从先进制程到封装形式的全链路创新,保持其在存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二、美国半导体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半导体是现代数字经济的基础。2022年,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约为46.3%,略低于十年前的约50%。尽管仍具优势,但在制造环节,美国在全球晶...
援引南华早报消息,中国在光子芯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标志着其在半导体前沿技术竞争中迈出坚实步伐。位于江苏无锡的“光子芯片探索集成中心”(CHIPX),由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发起,现已正式启动6英寸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晶圆的量产。这一平台不仅展示了我国自研、自建、自产能力的跃升,更为量子计算与高速光通信等战略性产业提供关键支撑。光子芯片(即光子集成电路)凭借“以光代电”的原理,在数据通信、激光雷达、生物医疗、国防与航空航天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CHIPX项目自2021年启动,2023年9月完成投产,仅用两年时间即跻身国家重点试点平台,反映出本土产业化加速的态势。除CHIPX外,中国光子芯片赛道还涌现出一批以“垂直整合”与“技术突围”为战略的新兴企业,快速填补高端芯片领域的空白:新兴力量崛起: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并进1. 纵慧芯光:深耕VCSEL芯片与制造生态构建纵慧芯光专注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芯片,其位于常州的3英寸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制造基地预计将于2025年投产,规划年产能达5000万颗。截至2024年11月,公司累计出货超3亿颗,广泛应用于光通信、3D感知和激光雷达等领域。...
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发光效率与低成本特性,近年来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和探测器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钙钛矿材料中的电子与空穴往往难以高效复合,从而限制了其发光性能。为此,研究者们普遍采用强空间限域(strong confinement)策略来提升发光效率。此外,如何进一步增强钙钛矿LED(PeLEDs)的亮度并延长其工作寿命,已成为该领域的关键研究方向。近期,《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正国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弱空间限域(weak confinement)策略,利用大晶粒、全无机钙钛矿晶体构建新型钙钛矿薄膜,显著提升了PeLEDs的亮度与热稳定性。通过这一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将PeLEDs的最大亮度提升至116万尼特,并将其理论寿命延长至超过18万小时。该策略的核心在于对材料制备工艺的突破。研究人员在钙钛矿前驱体中引入亚磷酸(hypophosphorous acid)与氯化铵(ammonium chloride)等添加剂,并通过高温退火处理,使薄膜中形成大晶粒结构,显著减少了晶体缺陷。高温退火处理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