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戳破行业幻觉“我们做电阻电容的,客户只看参数和价格,要什么品牌?”——这恐怕是被动器件厂商普遍认最大的知陷进之一!当国巨(Yageo)凭借技术积累与认证优势在高端市场获得35%以上毛利率时,而你的产品在阿里国际站上只能以$0.01/颗的价格厮杀时,这场出海大战,你已经输了。单纯的低价策略是否早已走到尽头?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撕开真相:l为什么品牌化已成为未来5年制胜的关键?l中国3家企业如何通过低成本策略成功逆袭?l附品牌力自测工具(文末领取)一、行业现状:集体误判带来的隐形成本误区1:客户只看参数?数据背后的市场声音数据说明:根据2024年《Supplyframe全球供应链报告》,约65%的采购商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更倾向于技术支持完善、能提供详细文档的品牌,而非单纯依赖最低价格。案例补充说明:以同一规格的MLCC为例,尽管国巨产品的报价比某些无名品牌高约15%,但凭借稳定的技术优势和可靠的文档支持,国巨仍是特斯拉二级供应商首选(数据来源:富昌电子2023年Q3报价单)。这一现象提示:客户在初步价格敏感之外,越来越重视售后技术与服务。图:被动器件需要品牌吗?90%企业错把“阿里国际站...
2025 年 3 月 26 日,美国发布新闻声明,详细阐述了针对在美国境外生产车辆的关税政策。简而言之,从 4 月 3 日起,所有在美国境外生产的整车将被征收 25% 的关税,汽车零部件的关税征收不迟于 5 月 3 日。汽车关税政策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格局等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半导体作为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从车载芯片到各类传感器,都与汽车产业深度绑定。特朗普提议的 25% 汽车关税,看似是汽车领域的贸易政策,实则会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掀起层层涟漪。在此背景下,TechInsight发布了其相关见解,TechInsights 作为行业权威平台,一直致力于为半导体从业者和关注者提供可操作的深度情报。以下是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小编对其核心内容的整理:25% 的进口车关税显然会对汽车销售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本土生产车辆的销售情况则更为复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零部件的最终关税安排。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美国本土车型的需求会有所提升。然而,如果这些车型价格也随之上涨,需求就会受到抑制。TechInsights 评估认为,无论是美国国内生产的汽车还是进口车...
小米su7事故(2025年3月29日发生)仍在被全网火热关注。这起事故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的广泛质疑,也将小米su7的电池供应商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了解,事故车辆是一辆小米su7标准版,这个版本有两家供应商。随着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相继撇清关系,小米自组电池包的安全性又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从技术、供应链和公众信任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这起事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探讨电动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l财联社:2025年4月2日,有投资者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否使用宁德时代电池,宁德时代回复称不是他们的电池。l财联社:2025年4月2日,比亚迪方面未对相关信息作出回应,但财联社记者在去年3月参观小米汽车北京工厂时获悉,小米SU7所搭载的磷酸铁锂PACK生产车间位于厂区内,比亚迪及宁德时代仅提供电芯,封装由小米完成。一、事故背后的电池供应商之谜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73.6kWh磷酸铁锂电池,自2024年6月起采用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双供应商体系,两种电池随机混装,用户无法选择。然而,事故发生后,宁德时代迅速否认其电池与事故有关,而比亚迪则表示仅提供电...
全球供应链重构、地缘政治博弈与技术壁垒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元件的出海已不仅是市场扩张的选择,更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必要性、策略差异、行动路径、未来展望及专业赋能五维度,解析被动元件与主动元件出海的差异化逻辑,为中国厂商提供战略参考。一、为何出海?——必要性分析1. 国内产能过剩与高端依赖的结构性矛盾 - 中低端产能过剩:国内半导体产业在中低端领域(如分立器件、基础光刻胶)已形成规模化产能,但高端市场仍被美日韩巨头主导。例如,国内碳化硅产能可满足超千万辆电动车需求,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利润空间挤压:被动元件领域价格战频发,利润空间被压缩至5%以下,而主动元件(如车规级芯片)因技术门槛高,国产替代率不足30%。 - 政策倒逼转型: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加剧,高端设备与材料进口受限,倒逼企业通过出海获取技术合作与市场资源。2. 全球化供应链重构的窗口期 - 区域化生产趋势: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但高成本(如劳动力薪资为东南亚3倍)与供应链短板(如芯片制造设备依赖进口)导致国际大厂纷纷推迟在美建厂,为中国企业填补新兴市场空白提供机遇。 - 东南亚与墨...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帖,大家都在探讨未来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今天,中国出海半导体网也尝试从全球竞争视角来谈一谈这个问题。大胆预测未来十年半导体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形态:半导体行业的全球竞争正在进入一个“高强度、多维度、长周期”的新阶段,各国/地区和企业间的博弈已从单纯的技术竞赛升级为“全产业链生态+地缘政治”的复合型竞争。下面,我们将从全球竞争的核心维度展开来讲:一、竞争格局的三大裂变(1)技术霸权争夺:从“制程节点”到“全栈控制”先进制程垄断化:台积电(TSMC)、三星、英特尔在3nm/2nm的竞争白热化,但技术门槛和资本开支(一条3nm产线投资超200亿美元)使得玩家仅剩3家,美国通过CHIPS法案补贴(527亿美元)试图将先进制造回流本土。技术标准话语权:美国主导的半导体联盟(SIAC)试图锁定EDA工具、IP核等上游标准,而中国通过RISC-V架构(阿里平头哥等)寻求绕过ARM/X86生态。新材料与架构颠覆:各国在第三代半导体(SiC/GaN)、量子芯片、光计算等“后摩尔”领域平行研发,可能重塑竞争规则。(2)供应链重构:从“全球化”到“区域化”“友岸外包”(Friend-sh...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深度分析,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中国在风电和光伏领域的突破不仅是环保举措,更是国家在产业升级、能源安全和未来科技竞争三大维度的战略布局,且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位网友的论述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尤其是指出中国风光电发电量已超过居民用电需求、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等事实,颇具说服力。然而,他的分析也存在一定的乐观倾向,对技术瓶颈、产业协同、地缘博弈等深层次挑战涉及较少。下面,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小编将对他的主要观点逐一解析,并结合现实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风光电规模超越居民用电:成就与局限网友观点: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已能满足居民用电,证明新能源战略的成功。编辑观点:成就值得肯定:中国风光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2023年风光电总发电量约1.2万亿千瓦时,确实超过居民用电量(约1.1万亿千瓦时),这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里程碑。但需注意两点:发电≠消纳:风光电具有波动性,实际并网电量受限于电网调节能力,部分地区仍存在“弃风弃光”现象(2023年弃风率约3.1%,弃光率约1.8%)。居民用电占比低:居民用电仅占全社会用电的14%左右,工业用电(占比超70%)才是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