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作为芯片制造的基石,其国产化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可控。最近的SEMICON China 2025(2025年3月26日-28日于上海举办)展会上,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凯来”,SiCarrier)凭借在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设备领域的突破,正逐步改写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因此也就此迅速出圈。那么,这家新晋的国产半导体设备之光究竟是谁?本文中,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技术溯源、产业链协同、技术突破、行业影响等多个维度,客观解析这家新兴企业的成长路径与发展潜力。一、技术溯源:新凯来的研发基因与国产化起点1.核心团队的技术积淀新凯来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但是其技术积累却不容小觑,这与其研发团队背景密切相关。传言称,其核心团队大多来自华为2012实验室,但是并未有官方消息对此进行佐证。有公开信息显示,其核心成员曾参与国内半导体设备关键技术攻关,公司核心团队具备20年以上电子设备技术开发经验,联合众多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和零部件合作伙伴,为国内半导体设备厂、晶圆厂、电子电器设备厂、研究机构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顶级制...
在NASA的控制中心,工程师们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数十万公里外的航天器状态,预测潜在故障并优化任务执行。这项最初用于保障给航天任务的技术,如今正在另一个对精度和可靠性有着高要求的领域——半导体行业。当台积电用虚拟模型优化3nm制程,当ASML通过数字孪生提前调试EUV光刻机,半导体行业正经历一场与当年航空航天类似的数字化转型。从航天器的系统级仿真,到芯片制造的原子级控制,数字孪生不仅跨越了行业界限,更在半导体领域展现出比航空航天更强大的经济杠杆效应——每一次虚拟调试的成功,都可能节省数亿美元的试错成本。数字孪生:芯片设计的“智慧沙盘”芯片设计向来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过程,而数字孪生就像一座“智慧沙盘”,让工程师能够在虚拟世界中预演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传统EDA工具主要模拟电路逻辑,而数字孪生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将热学、力学、材料特性等多物理场因素一并纳入考量。例如,Synopsys的电子数字孪生解决方案,让设计团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验证封装材料的匹配度,提前规避因材料应力导致的良率损失。通过这种“设计即验证”的模式,复杂SoC的开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这意味着产品能更快地推向市场...
近日,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五届储能大会暨展览会(简称“CIES2025”)上,协会秘书长王泽深透露了一系列关于储能电芯技术的重要信息,为我们展现了储能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与广阔前景。从市场份额来看,在 2024 年第四季度,300Ah 以上的储能电芯在全球大型储能市场的占有率已逼近 50%。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大容量储能电芯在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而在国内,内蒙古凭借超 10GW 的功率规模,荣登全国储能市场榜首,新疆则以容量规模领先,两地的装机容量均超过 20GWh。在技术路线方面,磷酸铁锂电池依旧稳坐主流技术路线的宝座。2024 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达到 39.38GW/96.14GWh,功率占比高达 92.64%。不过,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愈发明显。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已迈入 GWh 级规模,多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成功新增装机,如湖北应城和山东肥城的项目均为 300MW 级,河北建投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电站也已成功并网试运行。同时,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并网,首个百兆瓦级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也顺利投运,长治 30MW 飞轮储能独立调频电站同样实现并网,这些都标志着储能技术...
提到新能源产业,我们通常会想到清洁能源的类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或者是核心技术与产品,太阳能电池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等。在这股绿色浪潮里,有一类东西很重要,却不太引人注意,那就是功率器件。以太阳能发电领域为例,作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环节,光伏逆变器的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太阳能发电的效率与稳定性。而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OSFET(金属 -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功率器件,正是光伏逆变器实现高效电能转换的核心组件。它们通过精确控制电流与电压,将光伏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符合电网接入标准的交流电,确保太阳能能够稳定、高效地并入电网,为社会提供清洁电力。根据相关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 2025 年,太阳能发电领域对功率器件的市场需求规模有望达到 124 亿元。这一数据不仅直观反映了功率器件在太阳能发电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更彰显了其对于推动太阳能发电技术普及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风力发电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同样离不开功率器件的有力支持。在风力发电系统中,变流器负责将风力发电机产生的不稳定交流电转换为稳定的电能输出,以满足电网的接入要求。功率器件在变流器...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帖,大家都在探讨未来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今天,中国出海半导体网也尝试从全球竞争视角来谈一谈这个问题。大胆预测未来十年半导体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形态:半导体行业的全球竞争正在进入一个“高强度、多维度、长周期”的新阶段,各国/地区和企业间的博弈已从单纯的技术竞赛升级为“全产业链生态+地缘政治”的复合型竞争。下面,我们将从全球竞争的核心维度展开来讲:一、竞争格局的三大裂变(1)技术霸权争夺:从“制程节点”到“全栈控制”先进制程垄断化:台积电(TSMC)、三星、英特尔在3nm/2nm的竞争白热化,但技术门槛和资本开支(一条3nm产线投资超200亿美元)使得玩家仅剩3家,美国通过CHIPS法案补贴(527亿美元)试图将先进制造回流本土。技术标准话语权:美国主导的半导体联盟(SIAC)试图锁定EDA工具、IP核等上游标准,而中国通过RISC-V架构(阿里平头哥等)寻求绕过ARM/X86生态。新材料与架构颠覆:各国在第三代半导体(SiC/GaN)、量子芯片、光计算等“后摩尔”领域平行研发,可能重塑竞争规则。(2)供应链重构:从“全球化”到“区域化”“友岸外包”(Friend-sh...
2025年3月,北京奔驰宣布召回12,308辆国产EQA和EQB电动汽车,原因是高压电池生产工艺波动导致可靠性下降,同时电池管理系统(BMS)软件存在缺陷,可能引发短路甚至起火风险。这已经是奔驰EQ系列近年来的第三次高压系统召回,前两次分别涉及冷却液渗漏和电机绝缘失效问题。 相比之下,特斯拉在2023年虽然因自动驾驶软件问题全球召回200万辆汽车,但从未因电池安全问题大规模召回;比亚迪更是凭借刀片电池技术,在过去三年里保持电池零重大事故的纪录。 为什么奔驰频频踩坑,而特斯拉、比亚迪却能避开这些安全隐患?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在本文中,从制造工艺、热管理、BMS软件、平台架构四个维度深度剖析,揭示电动汽车高压电池安全背后的技术分野。 一、制造工艺:奔驰的“品控波动”vs 宁德时代的“工业级精密”奔驰在召回公告中提到的“生产工艺波动”,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暴露了传统车企在电池制造上的短板。 - 奔驰的电池生产模式: - 采用半自动化产线,部分环节依赖人工干预,导致电极涂布不均、杂质混入等问题。 - 每块电芯仅进行500项检测,而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标准是2000+项,包括X光扫描、激光测厚等精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