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与英诺赛科(Innoscene)正式宣布签署氮化镓(GaN)技术开发与制造协议。此举标志着两家公司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深度合作,预示着氮化镓技术将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掀起新的发展浪潮。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技术实力、市场布局、合作模式及行业影响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合作的意义与潜在影响。一、英诺赛科的技术实力:8英寸晶圆量产的领先地位英诺赛科作为全球领先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制造商,其在技术研发和量产能力方面处于行业前列。公司率先实现了8英寸(200mm)硅基氮化镓晶圆的规模化量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数据中心、汽车和工业电源系统等领域。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英诺赛科在氮化镓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反映了市场对其产品的高度认可。氮化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电子迁移率、高击穿电场和优异的热导率等特性。与传统硅材料相比,氮化镓器件能够在更高频率和温度下运行,同时实现更低的功耗和更小的体积。这些优势使其在高功率和高频率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等领域。二、ST的战略布局:选...
印度在半导体自主化的道路上正迈出关键步伐。随着首个本土封装半导体芯片的交付期限临近,印度在技术、资本和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深入分析印度半导体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探讨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角色与定位。一、Kaynes Semicon的突破:从试点到量产印度上市公司Kaynes Technology旗下的Kaynes Semicon宣布,将于2025年7月交付印度首款本土封装的半导体芯片。这一项目标志着印度在半导体封装测试(OSAT)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Kaynes Semicon于2024年2月在古吉拉特邦Sanand投资330亿卢比(约合28.04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一座外包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设计日产能达600万枚芯片,主要面向汽车、消费电子、通信设备及手机等领域。首批芯片将根据多年协议供应给美国客户Alpha Omega半导体公司,首阶段合作将消化该工厂60%的产能。这一合作不仅为印度半导体产业注入了信心,也为其在全球市场中争取了一席之地。然而,从试点到量产,印度仍需克服技术成熟度和供应链稳定性等挑战。图:Kaynes Semicon公司车间,专注...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科技创新步伐持续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崛起,正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攀升的一个缩影。2025年4月1日,怀柔科学中心宣布其16个科技设施正式面向全球开放,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放姿态,更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平台。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深入剖析怀柔科学中心的建设背景、科技设施布局、国际合作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其如何成为中国科技的“超级引擎”。一、怀柔科学中心:国家战略布局的科技高地怀柔科学中心作为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使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怀柔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涵盖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四大方向。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截至2024年底,怀柔科学中心累计向全球开放机时超过123万小时,吸引了包括剑桥大学、苏黎世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华为、百度等企业参与科研合作。这种开放共享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界的影响力,也为解决全球性科学问...
一、事故回顾:自动驾驶的极限挑战3月29日晚上,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导致车辆起火,驾驶员及乘客共计三人,全部不幸遇难。痛定思痛!事故引发了关于自动驾驶系统(NOA)、电池安全性以及车辆设计的广泛讨论。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行业热点,似乎都要集体降降温,停下脚步,好好思考一下,面对生命安全,行业还有哪些更紧急更优先的事情要做!小米在今天(4月1日)提供了事故时间线,显示NOA在事故前曾发出多次预警,但驾驶员仅在0.4秒前接管,未能成功避险。这一细节也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与人类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交互难题。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二、NOA系统的不足:预警机制与人机交互优化NOA系统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让驾驶员在关键时刻及时接管车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极氪科技集团发布了全球首个单枪峰值功率高达1.2MW的全液冷超快充电桩。这一创新不仅代表了充电技术的新高度,也引发了行业对超快充未来的广泛关注。那么,这项技术是否真能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它将如何影响行业竞争格局?本文,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从技术突破、行业竞争、市场布局及未来趋势等角度展开深度分析。图:极氪科技关海涛发文表示二季度将正式首发单枪峰值功率全球第一的1.2MW全液冷充电桩一、技术突破:单枪兆瓦级超快充的实现极氪1.2MW全液冷充电桩的最大技术亮点,在于其全球领先的单枪峰值功率。这一突破依赖于高效的液冷散热系统,能够有效抑制高功率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保障充电设备的稳定运行。根据极氪官方数据,该充电桩能够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目标,大幅缩短充电时间。然而,兆瓦级超快充的实现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高电流带来的发热和损耗问题。传统风冷散热技术已难以满足高功率充电需求,而极氪采用的液冷技术,通过冷却液的循环流动带走热量,确保充电设备在高功率运行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此外,极氪的这项技术还结合了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可实时调控充电参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不少工程师都致力于研发能模仿生物系统功能的硬件设备,像模拟突触、人类皮肤和神经的功能等。其中,人造神经的研发备受关注,它旨在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神经的作用,在受损神经修复、脑机接口、高精度传感器以及其他先进电子产品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要设计出能在生物兼容频率下工作,并且真实模拟神经功能的系统,难度不小。最近,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高频人造神经,其独特的设计能优化离子和电子的传输,对信号的响应速度极快,还能保存与电荷相关的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杂志上,这种受神经启发的系统,是基于均匀集成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制成的。研究团队成员王仕杰、王宜昌等人在论文中提到,“N型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有望成为人造神经的基础元件,因为它在正电位触发下的增强行为,和生物细胞的特性很相似。但这类器件存在离子和电子传输、存储性能较弱的问题,这导致它在易失性和非易失性方面的表现不佳,尤其是响应速度较慢。为此,我们研制出了基于均匀集成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高频人造神经。”图:基于 n 型 sv-O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