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芯片封装技术已成为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英伟达作为全球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其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所透露的先进封装技术需求的转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思考。一、技术转型的关键节点英伟达正处于封装技术的关键转型期,从传统的 CoWoS-S 技术迈向更为先进的 CoWoS-L 技术。公司的顶级人工智能芯片 Blackwell,这一代表着英伟达技术前沿的产品,在封装上做出了重大变革。它主要采用 CoWoS-L 技术,与上一代 Hopper 芯片所使用的 CoWoS-S 技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英伟达基于技术发展趋势、成本效益以及产品性能优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二、产能布局的战略调整英伟达积极调整产能布局,计划将部分 CoWoS-S 产能转化为 CoWoS-L 产能,旨在强化其在新技术领域的生产能力。这一举措并非意味着整体产能的削减,而是一种战略资源的重新分配,凸显了 CoWoS-L 技术在英伟达未来发展蓝图中的核心地位。先进封装产能曾经一度成为限制 Blackwell 芯片大规模出货的瓶颈,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两年间,该领域产能取...
2025年1月17日,博世宣布其智能座舱平台的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台大关。自2023年突破百万出货量以来,博世仅用一年时间便再度实现百万级增长,标志着其在智能座舱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成就不仅是博世在智能座舱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显示出其在全球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一、技术实力与产品演进:从基础到高阶博世智能座舱平台的成功离不开其强大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产品组合。2021年4月,博世全球首发基于高通SA8155P芯片的智能座舱平台,短短11个月便实现了量产,这一速度令人惊叹。此后,博世陆续推出了智能座舱平台的多个升级版本,包括基于高通SA8295P芯片的至尊版和基于SA8255P芯片的升级版,从中阶到高阶的产品组合进一步丰富。2024年北京车展上,博世展示了智能座舱平台的至尊版,该平台的CPU算力达到220k DMIPS,NPU算力可达20-30TOPS。这款产品已于2024年实现量产,并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评价。此外,博世还创新性地将L2+级别驾驶辅助与智能座舱系统融合至同一芯片域控上,这一融合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多达30%的成本,并有效减少跨域通信的延时,提升用户...
2025年1月16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声明,强烈支持在中国运营的内外资半导体企业依据世贸组织(WTO)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声明背景是美国政府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宣布将投入2800亿美元巨额资金,向美国国内半导体企业提供补贴、贷款担保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能力的扩展。这一政策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产生了严重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竞争。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多方位为您解读其背后的奥秘。一、美国政策的全球影响美国此举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对全球半导体市场带来了深刻的扭曲和冲击。美国为本国半导体企业提供大规模的财政补贴,这种差异化产业政策违背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显著提高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官方声明,此举将加剧全球市场的竞争不公,特别是限制了中国企业与美国产品的公平竞争,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投资与贸易自由。此类单边主义的保护措施不仅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造成扰动,也可能破坏全球产业合作的基础。进一步来看,这一政策还可能导致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并...
中国车企“出海”新动向:收购德国工厂,一场关乎技术、市场与未来的战略抉择及机遇挑战2025年1月16日,路透社报道称,多个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关注德国大众汽车计划关闭的部分工厂,尤其是德累斯顿和奥斯纳布吕克工厂。大众汽车决定自2025年起关闭德累斯顿工厂的ID.3电动汽车生产线,并计划到2027年停产奥斯纳布吕克工厂的T-Roc Cabrio。随着欧洲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车企收购德国工厂的战略意图逐渐显现,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动的重要一环。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不同角度来为您解析该事件的未来走向和影响。一、收购的潜在动机1. 拓展欧洲市场份额 德国作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中心之一,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且技术领先的汽车品牌。中国车企收购德国工厂,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强其在欧洲市场的生产能力和品牌认知度。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市场日益重要的背景下,通过收购本地工厂,不仅能够加速进入欧洲市场,还能为未来的市场扩展铺路。2. 规避欧盟关税壁垒 2024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关税,这一政策给中国车企的欧洲扩张带来了压力。通过收购德国本土工厂,中国汽车...
在风光储充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名为“虚拟电厂”的概念正悄然兴起,它被誉为能源世界的“云端调度员”,或将重塑未来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虚拟电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当时德国、丹麦等国家开始探索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以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电网稳定性的挑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虚拟电厂在欧美国家逐渐成熟,并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在十年前,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虚拟电厂在中国也逐渐被行业重视起来,而最近五年来,更是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那么,虚拟电厂究竟是什么?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今天,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用简单的表达来帮助您认识它,了解他。一、虚拟电厂:化零为整的能源“魔术师”想象一下,你家屋顶的太阳能板、街边充电桩里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里闲置的备用发电机,这些分散在各处的电力资源,如果能被集中起来统一调度,岂不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虚拟电厂正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将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的电力资源“聚沙成塔”,形成一个可控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航拍、物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其高效性和灵活性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显著变革。然而,续航能力始终是制约无人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传统电池供电方式不仅限制了无人机的飞行时间,还增加了维护成本和操作复杂性。近日,美国初创公司GuRu推出了一项突破性的无人机空中无线充电技术,宣称能够在最远9米的距离内为无人机等高功率设备提供持续电力支持,并在最优条件下实现无人机连续悬停96小时。这一技术的问世,为无人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技术核心与创新优势GuRu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由两大核心组件构成:电力发送端的相控阵发射器和无人机接收端单元(RU)。相控阵发射器内置专有的射频集成电路(RFIC),利用24GHz频段的高频无线电信号传输电力。该系统集成了先进的波束成形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够实现“毫米级”精度的电力传输,从而显著提升传输效率。在最优条件下,该系统可使无人机连续悬停长达96小时,远超当前市场上大多数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技术优势:1. 模块化与可扩展性设计:系统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无人机的功率需求进行模块化组合和扩展,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