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京发布《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6.76%。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05%,达到1527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50%。白皮书显示,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54%,达到3480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50%。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量仍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截至2022年底,在境内上市的业内相关企业总数为92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体产值的9.02%左右。白皮书指出,2022年北斗应用总体规模仍在稳步提升,推进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愈加完善,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检测认证体系日益强化,重点领域也在持续发力,国际合作实现稳步发展。北斗规模化应用正在全面开启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进入...
随着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时空大数据、城乡数字底座、无人系统、智能信息服务等正在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北斗时空信息应用与服务的广阔市场,推进了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化应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定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能为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任何地点提供全天候定位、导航、授时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全天候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保障。目前,世界上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有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欧洲的Galileo系统。除此之外,还有日本准天顶系统(QZSS)和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两个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新的卫星导航系统——NAVSTART/GPS,简称GPS。第一颗可运行的原型卫星于1978年发射。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信息,GPS目前共有在轨工作卫星31颗。格洛纳斯卫星...
一、“共建共享”打造轻资产运营模式,缓解前期资金投入压力考虑到充电桩建设属于重资产、长周期投资,为了缓解前期资金投入压力,部分运营商创新推出“合伙人”模式。运营商通过招募拥有充电站建设所需资源(场地、设备、资金等)的集团或个人共同进行充电站的建设运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益共享。与独立建桩运营相比,合伙人模式可以减少自有资金投资充电场站的比例,由重资产改为轻资产运营,运营商更多专注于充电场站的运营和维护等工作。二、软硬件升级叠加分时收费策略,充电利用率逐步提升柔软充电堆解决单桩功率固化问题,灵活分配充电功率,提升设备利用率。近年来,柔性充电堆被视为是充电桩的一大重要技术升级,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7 年发布的《电动汽车柔性充电堆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定义,柔性充电堆是“将电动汽车充电站全部或部分充电模块集中在一起,通过功率分配单元按电动汽车实际需要充电功率对充电模块进行动态分配,并可集成站级监控系统,对充电设备、配电设备及辅助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可为多辆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系统”。柔性充电堆核心优势在于:解决充电桩单桩功率固化问题。单个充电桩功率固定,无法满足更高功率车型的充电...
特斯拉的“大脑”:功率IGBT芯片新能源汽车由于不再需要发动机等机械部件,汽车的结构将变得非常的简单,汽车结构主要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组成。新能源汽车电子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机,变换器,逆变器,转向系统,继电器以及被动元器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由于汽车各个模块都使用交流电,锂电池的输入电流是直流电,以及各种电气设备电压不同,这样就需要相应的电力转换系统。根据直流(DC)和交流(AC)转换顺序不同,电力转换分为 4 种模式:变压器(AC-AC)、整流器(AC-DC)、变换器(DC-DC)和逆变器(DC-AC)。特斯拉电能转换流程汽车电子在汽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成本结构来看,对于中高端汽车、电动汽车等其重要性更高。从传统汽车转变到新能源汽车,价值量增长最大的就是功率半导体。传统燃油汽车中,功率半导体主要用在启动、停止和安全等领域,占比只有20%,按照传统汽车中半导体单车价值350美元,功率器件价值在70美元。新能源汽车电池动力模块要用大量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中都含有有功率半导体,混合动力汽车的功率器件占比40%,纯电动汽车的功率器件占比55%,按照纯电动汽车...
充电运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提升,市场空间广阔充电运营服务商在充电桩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环节。充电桩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主要为充电桩设备元器件供应商,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接触器、变压器、连接器等,代表企业有许继电气、科士达、英可瑞、沃尔核材等。中游:充电桩生产和运营方存在业务重合部分,很多主流的充电桩企业采取“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代表企业有盛弘股份、绿能慧充、南方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公牛集团等。下游:充电桩下游主要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充电服务运营解决商为主,代表企业有比亚迪、特斯拉、东方电子、施耐德电气等。充电桩保有量持续提升,车桩比逐渐下降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数量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而不断增加。车桩比是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充电桩保有量之比,是衡量充电桩能否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指标。车桩比越低,代表充电桩供给更加充分,新能源汽车充电更加便利。截至2022 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521万台,车桩比为2.5,较 2015年的11.6实现大幅下降。2015-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万辆)、充电桩保有量(万...
终端户储产品的盈利模式假设户储的经济性分析中,首先针对的是光伏、储能、光储一体机三种产品光伏和储能的收益来源为两种:发电或放电用于生活电费节省,多余电量售卖电网赚取电费。家庭用电电费比上网电费更高,因此消费者最具经济性的光伏/储能使用方式是将所有发电都用于电费抵消。以中国为例,2020 年我国居民用电平均为 0.51 元/kWh,而补贴之后的上网电价为 0.41 元/kWh。光伏发电与用电负荷有时间错位,无法全部自用。光伏出力主要集中在中午,而负荷侧用电高峰集中在早上 8-10 点,和晚上 6-10 点之间,发电与用电的时间不匹配将导致即使光伏发电量小于生活用电量,也可能无法全部自用于电费节省。谷时电价一般出现在晚上至早晨时段(此时用电需求较少,电价较低),储能充电之后第一次峰时放电经济效益最大,第二次充电(如果没有光伏)将出现在平时充电。光伏发电和储能电量有可能溢出,当家庭用电量不高时,储能电量用来上网赚取电费。图1:光伏和储能的收益来源主要分为两种光伏、储能、光储一体产品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从独立光伏来看,光伏发电之后白天有一部分可以用于家庭自用,而中午光伏大发或者早晨用电需求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