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有力的竞争者,因其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大型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成本挑战尽管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但其理论上的成本优势尚未显现,导致出货量和产业化进展未达预期。例如,当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低于20元/Wh时,钠离子电池的平均生产成本依然高于三元锂离子电池、碳酸铁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等竞争产品。性能挑战钠离子的离子半径和相对质量都大于锂离子,这使得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存在天然劣势。也就是说,在相同的体积或重量条件下,钠电池所储存的能量低于锂电池。这对动力领域来说直接影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而在储能领域则关系到系统在单位体积内的储能容量和效率。图:钠、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对比规模化生产挑战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仍在逐步构建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未形成稳定的材料供应链,缺乏标准化生产设备、产品测试标准尚不统一等,这些都给钠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带来更高的壁垒与挑战。钠离子的生产设备大多沿用改造自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缺乏专门为钠离子电池设计的标准化生产设备,限制了钠离子电池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此外...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在工作原理上颇为相似,这两者的离子都依靠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工作。并且钠离子电池整体工艺流程也与锂离子电池类似,总体分为原材料准备、电极制备、电池装配、成品检测等步骤,其中电极制备为钠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的重点,涉及生产工艺中的多个核心环节。钠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材料准备: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电池外壳等。正极材料通常采用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等,而负极材料则可能采用碳材料、合金材料等。2. 正负极制备:正极的制备通常采用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等材料,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和掺杂改性等手段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负极的制备通常采用碳材料、合金材料等,通过控制孔和比表面积等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3. 电极制备:将正负极材料涂布在金属箔上,然后进行干燥和碾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控制涂布的厚度和均匀度,以确保电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4. 装配电池:在装配电池之前,需要将电解液注入电池壳中。然后,将正负极分别放置在电解液的两侧,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它们与电池外壳连接起来。最后,进行密封和注液操作,...
当前,钠离子电池在全球范围内已实现了小规模的生产以及特定场景的使用规范。根据市场调查,2023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3.2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近10亿美元。根据BIS Research的数据,2021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收入规模约5.23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43.6亿美元,2022-2031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5%。此外,预计到2028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3亿美元。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主要覆盖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具体到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日本、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当前,市场中的代表性企业已初步明确产品路线,正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的产能建设与商业化应用落地。例如,英国的Faradion自2022年起在钠离子电池光伏储能领域展开应用布局,瑞典的ALTRIS则在钠离子电池汽车低压电源应用上进一步拓展。整体来看,全球主要企业正加紧探索钠离子电池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推动这一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图:2023-2030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亿美元)中国的钠离子电池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技术进步以及成本优势,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依靠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的二次电池,其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被称为“摇椅式”电池。在充电时,钠离子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液穿过隔膜嵌入负极,使正极处于高电势的贫钠态,负极处于低电势的富钠态。而放电过程则相反,钠离子从负极脱出,再由电解液穿过隔膜重新嵌入到正极材料中,使正极恢复到富钠态。为保持电荷平衡,充放电过程中有相同数量的电子经外电路传递,与钠离子在一起在正负极间迁移,使正负极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按照分类,钠离子可以分成三大类:钠硫电池、钠盐电池和钠-空气电池。钠离子电池发展历程钠离子电池理论自提出起至今曲折发展,经历了理论建构期、产业复苏期以及产业爆发期三大阶段。钠离电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与锂离子电池研究几乎同步起步。在这一时期,科学家们发现了TiS2等材料能够与钠离子发生可逆的电化学嵌入/脱出反应,这标志着钠离子电池的诞生。图: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源:前瞻研究院)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层状金属氧化物作为电池正极材料的提出,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其发展速度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较慢。在这一时期,钠硫电...
自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对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等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纷纷提出“碳中和”理念,旨在遏制全球变暖。我国也设定了“3060”碳中和目标,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锂电池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趋于成熟。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前瞻研究院的《2024年中国纳离子电池报告》。分别分为钠离子电池的发展背景、钠离子电池发展现状、产业化发展挑战与策略以及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锂资源短缺与钠离子替代当前,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和储能需求持续扩增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制造规模显著增长。根据BMI的预测,由于中国对锂的需求增长速度超过了供应的增长,到2025年全球可能面临锂供应不足的问题。中国是全球第三锂生产国,对锂的需求增长迅速,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从2023年到2032年,中国电动汽车对锂的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0.4%,而同期中国的锂供应增长仅为6%,远远不能满足预测的需求。此外,全球锂资源的分布高度集中,约73%的锂资源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而太平洋、亚洲、欧...
近年来,欧盟对新能源持积极态度,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绿色协议”,欧盟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强调可再生能源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关键角色。此外,欧盟还通过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能源独立。欧洲是全球重要的光伏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装机容量和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欧洲光伏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S&P Global的数据,欧洲光伏需求仍然趋势向好,分布式全球最大。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光伏市场之一,从数据上看,德国的比例也是最大的,占比22%。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德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光伏电站建设的政策。此外,德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接受程度较高,也为光伏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欧洲光伏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工业领域。随着欧洲对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这些领域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荷兰的光伏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得益于政府的可再生能源支持计划SDE+。该计划为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