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 4.4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突破 5.3 亿,如此庞大的基数为汽车后市场的维修、保养、配件更换等服务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增长率约为8%。
外部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汽车后市场年度发展报告(乘用车)指出,中国汽车后市场外部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驱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中观层面受产业驱动,主要受到来自上游整车市场和产业资金的影响。
政策因素
自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NEV)市场的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旨在确立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不仅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也带动了相关售后零部件和服务的需求,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促使汽车制造商和后市场供应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对环保型零部件和再制造产品的需求,促进了绿色售后市场的发展。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消费刺激政策、二手车政策等,直接影响汽车的购买、使用和淘汰,改变汽车后市场的保有量及市场结构。例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等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进而扩大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需求。
图:我国汽车类、家具类和娱乐类商品零售值年同年比变化(2002-2023年)(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iFinD、和君咨询整理分析)
经济因素
消费市场恢复:后疫情时代我国消费市场恢复较好,服务消费回暖较快,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为汽车后市场中的保养、美容等服务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
消费结构调整:虽大额消费需求在 2018 年后表现疲软,但 2021 年后汽车类商品消费受新能源汽车发展和疫情放开等因素影响略有回暖,消费者对汽车后市场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从单纯的维修保养向更多元化的服务延伸。
社会文化因素:
消费习惯: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线购物,据统计,2023年我国网上购物用户规模已突破9亿人。这推动了汽车后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更便捷地购买汽车零部件、保养用品等,促使后市场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升线上服务能力。
图:我国网购用户规模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变化(单位:亿人)(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消费观念:消费者对汽车的使用观念逐渐从“拥有”向“使用”转变,共享出行等新型出行方式的兴起,使得车辆的使用频率增加,进而导致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需求上升。此外,消费者对汽车个性化、智能化配置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推动了汽车改装、智能电子设备等细分市场的发展。
此外,我国IP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IP联名模式的兴起。IP联名已成为消费品牌的重要营销手段。根据DT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涉及过IP联名的产品品类包括咖啡饮料、餐饮食品、鞋服、美妆护肤、生活服务、数码电子、个护家清、宠物、家居、汽车后市场等多领域,其中消费者购买最多的IP联名产品是主要是咖啡、食品等,汽车后市场产品未来消费化、个性化趋势明显,可能成为IP联名的重要战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