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一项令世界瞩目的科技突破正在揭开其神秘面纱。该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色散傅里叶变换方法的新型激光雷达仪器,实现了2.8纳米的绝对距离测量精度,这一精度是传统激光雷达技术的质的飞跃。
技术核心:色散傅里叶变换的创新应用
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色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它允许通过在线脉冲拉伸实现全光谱干涉测量。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时间干涉测量法或脉冲重建法相比,能够更精确地识别脉冲的延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
实验数据:精度与距离的双重突破
在实验中,电子科技大学的团队不仅实现了2.8纳米的测量精度,还达到了1.7公里的测量距离。这一成果意味着,新型激光雷达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还能远距离探测目标,这在以往的技术中是难以想象的。
技术揭秘:如何实现2.8纳米的精度?
实现这一精度的秘诀在于团队采用的锁相游标双孤子激光梳进行数据信息分析。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收集并分析大量数据,从而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测量。此外,该技术还具备完全消除死区的能力,这在小目标检测中尤为重要。
图:基于 DFT 的双梳测距的概念设计和操作
新型激光雷达技术在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的探测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在安防、农业、交通监控等领域,对这些目标的精确探测能力至关重要。电子科技大学的这项技术,预计将极大地提升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
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这不仅是对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肯定。
电子科技大学的这项技术突破,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实际应用价值同样不容小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预计将在工业制造、遥感探测、机载和车载任务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技术的问世,不仅是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迈出的坚实一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社会的多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推动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论文链接:Dispersive Fourier transform based dual-comb ra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