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清华北航联手千亿级企业,人形机器人技术矩阵背后的中国“芯”力量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清华北航联手千亿级企业,人形机器人技术矩阵背后的中国“芯”力量

近年来,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演进,成为全球科技竞逐的新高地。作为多项前沿交叉技术的集成体,人形机器人已从概念探索走向系统集成与应用落地,吸引了全球科技巨头、高校与初创企业的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暨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应运而生,成为连接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与产业化协同的关键平台,也深刻展现了中国在该领域技术集群构建和产业链协同方面的强大动能。

本届大赛汇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联合傅利叶智能、开普勒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估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领军企业,构建起覆盖算法、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器乃至整机架构的完整技术矩阵。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作模式,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日益成熟的缩影,更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和成果转化的有力引擎。

 图:2025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

图:2025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

一、技术融合推动类人突破,中国方案正加速成型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被视为“智能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在于其技术复杂度之高、对系统协同能力要求之严苛。其核心涵盖了高性能伺服驱动器、一体化关节、触觉反馈系统、电子皮肤、嵌入式感知与认知算法等多个子系统,这些模块之间需在毫秒级实现联动协作。

以本次大赛上备受瞩目的智元机器人“百智元2.0”为例,该公司基于自研控制器和动力系统,实现了单足机器人跳跃高度达1.25米、续航距离达10公里的性能突破,彰显出其在运动控制与能量管理方面的强大实力。而来自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则通过对具身智能认知模型的深度研究,构建了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控制框架,在复杂场景中实现了机器人动作序列的自主生成和动态调整。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也加速了“类人动作”的真实还原。

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述,目前全球范围内具备完整人形机器人平台设计能力的机构寥寥无几,而中国已逐渐在电驱、感知融合、多模态交互等核心模块上实现局部领先,显示出逐步摆脱对海外高精尖核心器件依赖的趋势。

二、上海打造创新集群,张江成为人形机器人之都

此次大赛落地上海张江,亦非偶然。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已构建起深厚的技术基础。根据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海机器人产业产值已超过2100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条。

张江不仅是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如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的诞生地,也吸引了傅利叶智能、优必选、开普勒机器人等一批在细分赛道内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入驻。在产业、资本、政策的共同加持下,这里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创新高地”。

在本次赛事中,多个创新设计首次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极限闯关”测试,包括崎岖地形穿越、碎石堆步行、障碍回避等任务,同时还设有高难度的3V3机器人足球赛,标准参照RoboCup国际比赛规则。这些测试不仅是对技术实力的全面检验,也为机器人未来在工业协作、灾害救援、家庭服务等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性能基准。

三、国内首创仿真+实体双赛道,推动算法快速落地

区别于传统机器人赛事聚焦硬件展示的模式,本次大赛大胆引入“仿真+实体”双线赛道。这一机制既保证了研发阶段的算法能够在高保真仿真环境中高频试错、快速迭代,也为后续向实体机器人移植提供了高效通道。阿里巴巴达摩院和商汤科技等机构近年来频繁在仿真平台上验证具身智能控制算法,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此机制,不少参赛队伍实现了算法到产品的快速转换。在参赛的100支队伍中,最终胜出的项目将直接对接“千台购置计划”,获得产业化订单支持,金额最高达千万级别,为初创团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实质性支持。这种技术与资本的深度耦合,正在重塑人形机器人商业模式的新范式。

四、中国正在补强产业短板,向高端零部件自立迈进

在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闭环发展的过程中,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尤为关键。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嵌入式GPU等核心器件,长期以来被日本、德国和美国企业所垄断。如今,华数机器人、中科云从、思灵机器人、兆威机电等本土企业已在减速器、力控模块、AI芯片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具性价比和本土可控的关键支持。

据中金公司2024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到2027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规模将达到812亿元,核心零部件市场将达到234亿元,相关应用系统市场更高达1624亿元。这一趋势意味着中国必须在芯片、算法、结构设计等关键节点上实现自主可控,而非依赖单一技术环节的突破。当前,以比亚迪半导体、寒武纪、地平线为代表的本土芯片企业,已加大对嵌入式算力平台、人形机器人边缘AI芯片的布局,为未来形成完整“国产技术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持续发展仍需攻坚:协同生态、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

尽管产业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系统级智能仍有待加强。当前多数产品仍依赖预设动作与固定场景识别,如何实现通用化、多任务的人机交互能力仍需更深层次的算法融合与算力支持。

其次,产业链协同仍不够成熟,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再到系统应用存在割裂,缺乏统一接口与标准。在制造端,如何将科研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也需要大规模生产工艺与供应链能力的支撑。

此外,人才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水平的控制算法、结构仿生设计、AI感知融合等领域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未来必须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涵盖人工智能、机械设计、生物力学、控制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的教育体系。

六、结语:中国方案,世界期待

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暨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清华、北航等高校与产业巨头的深度协作,不仅构建起技术突破的中国方案,也为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关键技术逐步成熟、政策与资本的多维支撑,以及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中国将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为全人类社会的智能进化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