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星电子的营业利润预计将迎来显著下滑。据路透社报道,三星电子预测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营业利润约为5.2万亿韩元(约合36.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6.6万亿韩元(约合46亿美元)同比下降21%。这一预测不仅打击了市场信心,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这家半导体巨头过去一年半的起伏。
一、HBM芯片市场的失守:战略误判与技术差距
三星在高带宽内存(HBM)芯片市场的失利,是其半导体部门利润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HBM芯片是AI芯片系统的关键配套组件,性能和功耗表现直接决定AI芯片的整体效率。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HBM需求迅猛上升,但三星却未能有效把握住这一增长窗口。
据多方报道,早在2019年,三星在内部评估中低估了HBM市场的重要性,甚至曾一度解散其HBM专门研发团队。这一决策使得其在HBM3与HBM3E技术路径上被SK海力士远远甩开。2024年,SK海力士HBM3芯片的良品率已稳定在60%-70%,并开始向英伟达提供HBM3E样品。而同期三星的HBM良品率仅为10%-20%,无法满足主流AI芯片客户的需求。
这一技术代差直接反映在市场份额上。根据TrendForce数据,2024年Q4,SK海力士全球DRAM市场份额已增至36.6%,首次逼近三星(36.1%)。而在AI加速器所依赖的HBM专属领域,SK海力士已占据超过五成的市场,三星则持续被边缘化。
更重要的是,HBM产品的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DRAM产品。失去HBM市场,不仅意味着三星在AI时代失去技术话语权,也直接导致其半导体业务利润率承压,成为当前业绩滑坡的主要推手。
图:三星半导体面临重重困境
二、晶圆代工业务低迷:3纳米良率危机
在晶圆代工领域,三星原本计划凭借GAA晶体管技术,在3纳米节点实现对台积电的技术反超。然而事实并未如愿。
虽然三星在2022年6月全球首发3纳米GAA制程,但截至2024年底,三星第一代3GAE工艺的良率仍徘徊在50%-60%之间,远低于台积电成熟制程的80%以上。而其第二代3GAP工艺甚至出现良率仅为20%的情况,严重影响客户信心。据业内人士透露,三星3纳米代工业务目前仍未获得任何大型客户的稳定量产订单。
台积电在技术和产能上的双重优势,使其稳固了与苹果、高通、AMD、英伟达等关键客户的合作关系。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Q4,台积电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份额达到67.1%,而三星则下滑至8.1%,两者差距显著。
此外,三星的代工客户结构过于依赖内部业务与少数外部客户,缺乏如台积电那样的广泛生态黏性。这一结构性劣势在先进工艺竞争中更加明显,也使其在全球半导体代工产业链中的角色逐渐边缘化。
三、管理层重组:不确定性中的稳定锚
2025年3月底,三星电子联合CEO、半导体业务负责人韩钟熙因突发疾病去世。这一突发事件为本就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三星半导体部门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韩钟熙领导下,三星推进了诸多改革措施,如加强与英特尔合作、试图扭转HBM与代工业务颓势等,但未能在短期内见效。其去世迫使三星加快组织重组。公司迅速任命器兴园区负责人金祐庆出任新一任DS(设备解决方案)部门主管,并表示将延续韩钟熙既定战略方向。
虽然管理更替在短期内增加了不确定性,但也可能为三星带来新的变革动力。未来能否借助内部资源整合与战略修正,重建其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将成为决定三星半导体走向的关键。
四、移动与网络业务成为盈利支柱
尽管半导体业务遭遇重创,三星移动与网络业务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展现出稳健增长。根据公司初步预测,该板块利润预计达到3.7万亿韩元(约合26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Galaxy S24系列销售强劲,以及韩元走弱带来的汇兑收益。此外,三星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提升中低端产品线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端市场饱和所带来的压力。
然而,移动设备市场本身也面临创新乏力与同质化竞争的挑战。三星若希望维持增长势头,仍需在折叠屏、AI手机、卫星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进行更具前瞻性的布局。
五、地缘风险与供应链挑战仍悬而未解
除了技术与管理问题,三星还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美国扩大对华先进芯片出口管制、欧盟推动本地半导体自主可控、日本加强关键材料限制等政策变动,使得三星必须在供应链与市场结构上进行更复杂的平衡。
在美中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三星既想在中国保持产能与市场,又必须在美国扩大投资以应对政策合规压力。例如,其位于美国德州泰勒市的新晶圆厂项目就因审批、技术调整与成本上升屡次推迟,影响其全球产能部署节奏。
六、结语:转型阵痛中的三星半导体
从HBM技术的失守,到3纳米代工的良率困境,再到管理层的动荡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三星半导体过去18个月经历了剧烈的起伏。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战略误判、组织惯性与全球地缘政治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然而,三星仍然是一家具备雄厚研发实力与庞大资源基础的科技巨头。通过加快技术追赶、修正产品策略、整合内部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重构其产业链布局,三星仍有机会在未来重新夺回失地。
问题在于:时间窗口是否还在?战略执行是否足够果断?市场是否愿意给予三星第二次机会?
2025年,或许将成为三星半导体“跌倒之后”的关键转折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