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VIP专访 > 星动纪元人形机器人Star 1,立志当新一代“产业工人”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星动纪元人形机器人Star 1,立志当新一代“产业工人”

星动纪元Star 1仅1岁,每秒奔跑6米!

这家清华孵化的机器人立志成为新一代产业工人

2025年4月24-26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行的“Fair Plus 2025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一款灵活的人形机器人Star 1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它出自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成立仅一年多的初创公司(2023年8月份成立),却在短时间内凭借灵巧手人形机器人整机自研大模型三大核心技术,迅速在国内外机器人行业中崭露头角。

星动纪元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陈建宇领衔,是清华控股体系中唯一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中国出海半导体网总编陈路有幸在展会现场上采访了星动纪元商务部部长库德泷先生(采访视频:星动纪元亮相Fair Plus 2025:人形机器人Star 1释放产业级潜能),他表示:“我们想做的不只是‘长得像人’的机器人,更是‘干得过人’的智能劳动力。”

 图:星动纪元负责人库德泷在接受中国出海半导体网总编陈路的采访

图:星动纪元负责人库德泷在接受中国出海半导体网总编陈路的采访

一、灵巧手:AI时代的末端智能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触达物理世界的关键。星动纪元采用的全主动驱动直连方案,代表了最复杂、最精细的技术路线:每个关节由空心杯电机独立驱动,具有高精度、高响应和可控力输出能力。库德泷介绍:“这种结构让我们可以实现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操作动作,也更容易训练与泛化。”

目前,这款灵巧手已成功部署在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北航等科研机构的高端平台上,并与苹果、谷歌、微软等国际巨头建立了技术交流与合作渠道。

星动纪元并不满足于单纯“造一只手”,而是将其视作机器人智能的延伸触角。通过结合视觉与大模型理解能力,灵巧手可以在不断学习中应对非结构化环境,例如抓取软袋、拼装精密部件等复杂任务。

二、Star 1:奔跑6米每秒的人形机器人

Star1被称为“L3级巨身人形机器人”,意指其不仅拥有基本移动能力,更具备感知、理解、决策、执行的一体化闭环智能系统。

它全身共有55个自由度(含双灵巧手24个),行走、跳跃、转身一气呵成。目前实测最大奔跑速度为6米/秒,居世界领先水平,远超行业平均。

Star 1最核心的创新之一,是搭载了星动纪元自研的“巨身大模型”系统。它结合多模态感知、运动控制、语义理解和强化学习等技术,能与人自然语音互动,感知环境变化,并自主规划路径、执行任务。其大模型系统由星动纪元主导开发,并融合了思必驰、科大讯飞等语音模型成果,具备强大的端到端智能执行能力。

更关键的是,Star 1不仅是“能跑能跳”的炫技产物,而是从一开始就面向实际应用场景而设计。它已完成在复杂路面(如雪地、砂地、楼梯等)的适应性测试,具备稳定作业能力。

 图: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Staer1在Fair plus 2025展会上吸引众人目光

图: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Staer1在Fair plus 2025展会上吸引众人目光

三、不是炫技,而是能干活

“我们不是做一台秀技术的demo,而是想打造真正的‘新劳动力’。”库德泷表示,团队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机器人必须能承担工业实际任务二是其结构设计必须考虑长期可维护性与批量化落地的可能

Star 1并非依靠定制高价零部件堆叠出来的试验品,其全链路设计包括控制器、传感器、运动系统等,均自主研发,以支撑后续量产需求。

未来Star 1将首先切入高端制造业场景,如3C组装、汽车线边物流等领域,随后拓展到安保、巡检、家庭服务等轻型任务领域。星动纪元目前正在与多家制造企业对接实际工况验证与场景部署,部分项目有望在年内进入试点。

四、自主研发,系统闭环

相比于行业内不少依赖开源平台“拼图式”组装机器人的公司,星动纪元坚持走底层自研路线。其自主搭建的硬件、软件、模型平台涵盖从运动控制、嵌入式控制器、传感器融合、环境感知到大模型调度的一整套体系。

“我们希望打造真正通用、通感、通用的技术体系,而不是靠一个场景打天下。”库德泷强调,这种“系统闭环”的战略不仅增加了研发压力,也为公司在技术演进中积累了深厚的壁垒。

五、未来愿景:让机器人成为新型蓝领劳动力

面对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内卷严重”“资本热度高涨但技术落地难”的现状,星动纪元选择冷静推进。“我们想做的是三件事:灵巧手替人手、人形机器人替人身、大模型替人脑。最终目的是让机器人真正进入车间、上岗。”

接下来,公司计划推进灵巧手与Star 1的迭代优化,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规模化试点,并在未来3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商用部署。

尽管挑战巨大,星动纪元的步伐却稳健有力。他们不急于追逐热点,而是力图构建出一条中国机器人在工业应用中真正“能用、能干、可落地”的发展路径。

 

本文为易海创腾研究院/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中国出海半导体网站编辑部(china.exportsemi@ehaitech.com)取得正式授权。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