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公开表示,受益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持续升温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公司订单需求持续增长,供不应求。然而,这一繁荣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严峻挑战——人才极度短缺。这一言论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也折射出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硬件突破”与“人才瓶颈”的典型矛盾。
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从产业现状、政策背景、技术演进、人才缺口与未来挑战五个方面,系统梳理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阶段性成果与潜在风险。
一、订单井喷:人形机器人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持续升温,形成技术热、资本热与应用热三股合力。据摩根士丹利2024年10月发布的《机器人经济:人形机器人的下一个十万亿赛道》报告预测,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年营收有望达到近5万亿美元,累计安装量或将突破10亿台,几乎可与智能手机发展高峰时期相提并论。
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注册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9.1万家,同比增长43.5%,其中明确标注“人形机器人”业务的企业达到6.7万家,成为近十年来新高。资本市场同样热情高涨,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已有超20家机器人企业完成融资,单笔金额最高超过5亿元,涵盖芯片、传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领域。
在此背景下,宇树科技脱颖而出。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2024年年底报告,宇树科技当年四足机器狗销量达到2.37万台,占据全球市场近70%的份额;公司也宣布将在2024年全年交付1500台人形机器人,创下国内最高单一品牌交付纪录。王兴兴在论坛现场透露,公司2025年订单同比增长超过200%,但“产能和人手”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
图:2025年机器人行业订单井喷,王兴兴曝宇树科技人才缺口大
二、政策利好频出:国家层面持续加码支持
机器人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与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攻克人形机器人、柔性机器人、共融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机制,打造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再次加码,对包括人形机器人视觉系统、自然语言交互、力控执行器等关键模块进行专项立项。此外,工信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相继出台人才扶持计划、高校产学研合作政策、产业基金配套机制,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从项目到人才的全链条支持。
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例如,浙江省在2024年初发布《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提出打造“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并对本地龙头企业如宇树科技提供包括财政补贴、用地优先、税收减免、科技项目优先推荐等综合扶持政策。
三、技术跃进:大模型+硬件进化双轮驱动
从产品形态到智能水平,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一场从“结构模仿人”向“行为接近人”的技术跃升。
首先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引入,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决策与交互能力。以OpenAI推出的GPT-4系列为代表的大模型,已被多个机器人厂商集成至感知与指令理解模块,能够实现类人语义理解、多轮对话、复杂任务执行等能力。百度“文心一言”、商汤“日日新”等国产大模型也开始向机器人生态场景嵌入。
其次是硬件层面的系统性突破。高精度IMU传感器、抗扰伺服驱动器、轻质碳纤维结构材料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程度持续提升。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截至2024年底,国产机器人核心部件自给率达到67%,比三年前提升了23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
宇树科技在此轮技术浪潮中表现活跃。公司早年以四足机器人XDog项目起家,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设计,在高校与科研机构中迅速获得口碑。2024年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具备双臂协调操作、高速行走、自主导航等功能,成为目前国内少数具备实用级部署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之一。
四、人才短缺: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宇树科技和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产业红利期,但高强度的人才依赖,正在成为制约扩张的核心障碍。
王兴兴坦言,公司目前几乎所有岗位都处于“紧缺状态”,尤其是具备控制算法、嵌入式系统、电机驱动、机械结构优化等多领域交叉能力的工程师。2024年公司扩张人员规模超过100%,但仍难填补新增产线与项目组的用人缺口。
这一困境具有普遍性。根据猎聘研究院2025年3月发布的《机器人行业人才趋势报告》,全国机器人企业平均岗位招聘周期为42天,远高于制造业整体的27天;其中高阶技术岗位平均招聘时长甚至超过70天。AI算法、嵌入式控制、实时操作系统方向人才最为稀缺。
此外,由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属新兴,传统高校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以当前教育部“人工智能一流专业”标准为例,其核心课程仍以图像识别、机器学习为主,难以涵盖人形机器人对机电耦合、多自由度协作等能力的复合型需求。
五、未来展望:黄金十年与多重挑战并存
综合当前技术进展与市场预期,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将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临界点”,产业从实验室向实际场景加速转化,形成“应用-反馈-优化”正循环。
预计未来3至5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医疗、康养、教育、安防、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试点落地。以养老服务为例,中国将在203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具备陪护、辅助照护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家庭护理的重要补充工具。
但产业仍需正视若干挑战:
1. 成本问题: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售价仍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尚不具备大规模普及条件。
2. 安全与可靠性:在高动态动作、复杂环境运行下的稳定性测试标准尚未统一。
3. 伦理与法规空白:关于机器人行为边界、隐私保护、劳动替代等尚无明确制度框架。
4. 芯片与算力:高能效嵌入式芯片、高速边缘计算平台的国产化仍需进一步推进。
结语:黄金赛道,需构建“人机共进”生态
2025年,机器人行业迎来订单井喷,宇树科技人才紧缺的现象不只是企业个案,更是产业阶段性跃迁的典型缩影。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但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突破与人力资源两轮驱动。
未来,企业应积极投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如与高校联合设立机器人工程实践中心、开设嵌入式系统与控制方向的特色班;政府也应设立产业人才专项计划,提供培训补贴与流动机制保障。
技术改变世界,但人才决定方向。唯有解决“人”的问题,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才能真正迈入全球领先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