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内行看门道 > 一张图看全球电动车采纳“鄙视链”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一张图看全球电动车采纳“鄙视链”

今天,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小编将尝试通过一张“电动车采纳率S曲线”图(图片来自社媒网友分享),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现状赤裸地呈现出来:谁在领跑?谁在观望?谁在迟疑?谁还在原地徘徊?图中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BEV(纯电动车)渗透率形成了清晰的“鄙视链”结构。以15%渗透率为拐点,各国已被无情划分成了“先锋市场”“主流战场”与“边缘挑战者”。

其中,中国以27%的渗透率,成为目前亚洲唯一迈入“主流市场”门槛的国家。而曾长期在技术和市场上具有统治地位的日韩,则意外地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则仍处在“早期市场”的边缘,正在寻找破局路径。

图:全球不同国家BEV的采纳率分布图 

图:全球不同国家BEV的采纳率分布图

一、全球BEV市场的S曲线分层:35%是下一个分水岭

从图表来看,这张典型的技术采纳生命周期曲线将市场划分为五类人群:创新者(2.5%)、早期采用者(13.5%)、早期主流人群(34%)、晚期主流人群(34%)以及保守的迟缓者(16%)。  

15%35%是两个关键门槛:

- 15%渗透率:标志着一个市场从“早期采用者”向“早期主流用户”过渡。  

- 35%渗透率:被视为“主流市场”的成熟起点,即大规模 adoption 阶段的启动。

根据图中数据,截至2024年:

 表:各个国家BEV市场采纳率整理

表:各个国家BEV市场采纳率整理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是亚洲唯一突破15%门槛的国家,已进入“早期主流用户”阶段。而日韩等技术强国却尚未跨过这条心理与产业意义并重的分界线。

二、中国BEV突围成功的产业逻辑:不仅是政策,而是体系

中国之所以能实现BEV渗透率突破,一方面受益于十年如一日的政策引导和补贴推动,但更深层的,是形成了“自主品牌主导+完整本土供应链+内需拉动”的独立生态。

核心驱动因素:

1. 产业链整合能力强: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蔚来、小鹏、比亚迪、理想等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定价与快速迭代能力。

2. 品牌引领需求升级:比亚迪、特斯拉中国、小米SU7等多品牌百花齐放,电动化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消费自驱。

3. 出海带动新曲线:比亚迪等已在欧洲、拉美、东南亚建厂和销售,中国品牌正把“国内的主流经验”输出到“海外的新兴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对智能化的接受度也明显领先,推动电动车进入下一轮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竞争。

三、日韩为何掉队?电动化战略与保守路径冲突

作为传统汽车强国,日本与韩国反而在BEV转型上表现保守,长期押注于混合动力(HEV)和氢能源路线。  

以日本为例:

- 丰田主打HEV,迟迟不在BEV上全面布局;

- 政策层面对纯电的激励相对有限,消费者更关注燃油效率与整车寿命;

-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充电体验仍不够友好。

韩国虽有现代起亚积极推进IONIQ系列,但整体渗透率依然偏低,产业政策与消费者信心仍需进一步激活。

日韩目前仍属于Visionary(有技术但尚未完全落地)阶段,尚未完成向主流消费者的心智跃迁。

四、东南亚与中东:潜力巨大,但困于临界点之前

东南亚市场:

- 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正成为中国电动车企业出海首选目标;

- 比亚迪、长城、奇瑞等在当地设厂,政策端也正推行免税与购车补贴;

- 然而,整体市场仍处于渗透率5%以下的早期阶段,中产购买力、充电设施与品牌认知是三大障碍。

中东市场:

- 阿联酋、沙特正通过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如沙特2030愿景);

- 但BEV仍属奢侈消费,缺乏强烈替代燃油动机;

- 由于气候、城市化率、基础设施等差异,中东更可能先成为“高端BEV出海实验场”。

东南亚与中东都具备“后来者优势”,但能否快速跨越15%门槛、形成“自我强化”的产业生态,还需观察本地车企与政策设计的协同能力。

五、产业启示:全球BEV鄙视链重塑了什么?

这张电动车S曲线图,不只是市场渗透数据的排名,更是全球汽车工业“话语权再分配”的坐标轴:

1. 电动车不再只是创新试验品,而是主流商品战场;

2. 打破15%是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临界点;

3. 从渗透率到产业输出权,是下一个阶段的核心较量。

对中国厂商而言,进入主流市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从“出货量领先”走向品牌力、体系力、出海持续力的全球竞争者。

对海外市场方和本地政策制定者来说,中国BEV模式已成为对照样本:如何扶持本土企业、打造完整生态,是能否打破“早期采用者陷阱”的关键。

结语:全球BEV竞争正站在分水岭,中国正重塑主流定义

电动车的全球“鄙视链”正在重新排序。中国的快速突围,不是偶然;日韩的掉队,是路径依赖的结果;而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正在面临一次技术跃迁的集体试炼。

未来五年,将是从“谁做得早”到“谁定义主流”的决定性阶段。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