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印度制造2025”的芯片答卷即将揭晓,能否交出满意答卷?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印度制造2025”的芯片答卷即将揭晓,能否交出满意答卷?

印度在半导体自主化的道路上正迈出关键步伐。随着首个本土封装半导体芯片的交付期限临近,印度在技术、资本和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深入分析印度半导体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探讨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角色与定位。

一、Kaynes Semicon的突破:从试点到量产

印度上市公司Kaynes Technology旗下的Kaynes Semicon宣布,将于2025年7月交付印度首款本土封装的半导体芯片。这一项目标志着印度在半导体封装测试(OSAT)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Kaynes Semicon于2024年2月在古吉拉特邦Sanand投资330亿卢比(约合28.04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一座外包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设计日产能达600万枚芯片,主要面向汽车、消费电子、通信设备及手机等领域。

首批芯片将根据多年协议供应给美国客户Alpha Omega半导体公司,首阶段合作将消化该工厂60%的产能。这一合作不仅为印度半导体产业注入了信心,也为其在全球市场中争取了一席之地。然而,从试点到量产,印度仍需克服技术成熟度和供应链稳定性等挑战。

 图:Kaynes Semicon公司车间,专注于半导体制造与封装技术

图:Kaynes Semicon公司车间,专注于半导体制造与封装技术

二、印度半导体计划(ISM):政策驱动的产业崛起

印度政府于2021年12月启动了印度半导体计划(ISM),设立了7600亿卢比(约合846亿元人民币)的激励基金,旨在推动本土半导体制造和封装能力的建设。截至2025年3月,ISM已批准了多个半导体项目,包括四个芯片封装厂和一个晶圆制造厂,预计将在2025年至2027年间投入运营。

此外,印度政府通过与全球半导体巨头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例如,塔塔集团与台湾力积电(PSMC)合作,在古吉拉特邦Dholera建设12英寸晶圆厂,投资额达9100亿卢比(约合1015亿元人民币),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美光科技也在古吉拉特邦Sanand投资27.5亿美元建设芯片封装厂,预计2024年底投运。

印度电子和半导体协会预计,到2030年,印度的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在全球市场中达到850亿至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增长极。然而,过度依赖国际合作伙伴可能导致技术依赖和产业自主性不足。

三、技术短板:从封装到制造的漫长旅程

尽管印度在半导体设计领域拥有全球约20%的设计工程师,但其制造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印度的半导体价值链主要集中在设计和封装测试环节,而晶圆制造仍是一个短板。大多数晶圆厂仍处于建设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内才会逐步实现量产。

印度在封装测试领域的突破,得益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随着摩尔定律放缓,先进封装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关键技术。市场研究机构Yole预测,先进封装市场将在2022年至2028年间以10.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达到786亿美元。然而,印度在晶圆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仍显不足,短期内难以撼动台积电、三星等巨头的地位。

四、资本困境:高成本与政策依赖

印度政府通过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吸引了包括美光、塔塔在内的多家企业投资。然而,这种高成本的政策可能在长期内对财政造成压力。例如,美光科技在印度的投资激励比例从35%提升至50%,显示出印度政府在吸引外资时的高成本。

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仍需完善。原材料供应、设备运输和工业环境的不成熟,使得半导体企业在印度的运营成本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也制约了印度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人才短缺:技术与劳动力的双重挑战

印度在半导体设计领域拥有全球约20%的人才,但在制造领域仍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据Semicon India未来技能人才委员会的报告,到2032年,印度半导体相关行业将需要120万名劳动力。

印度政府正在通过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半导体制造相关技术人员。例如,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Lam Research计划在印度投资超过10亿美元,旨在增强半导体生态系统,并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发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在半导体代工厂学习。然而,这种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填补人才缺口。

六、未来展望:从封装到制造的漫长旅程

印度首款本土封装半导体芯片的交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只是漫长旅程的开始。从封装测试到晶圆制造,印度仍需克服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多重挑战。要真正实现产业自主化,印度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提升本土供应链:目前,印度的半导体制造高度依赖进口原材料和设备。政府需加快培育本土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供应商,例如化学品、光刻胶、硅片等关键材料的自主生产能力。这将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提高产业的稳定性。

扩大人才培养:短期内,印度可以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引进先进制造经验,如派遣工程师到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实习,同时加快高校与产业界的协同培养模式。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的“产学合作模式”已被证明在人才培养方面极具效率,印度可以借鉴。

加强晶圆制造能力:虽然塔塔集团、力积电和美光等企业已在印度布局,但印度仍然缺少12英寸晶圆厂的大规模量产能力。政府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半导体基金,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晶圆制造领域,并推动本土企业向上游延伸,打造完整的制造链条。

优化投资激励政策:虽然印度政府的PLI计划和ISM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补贴,但长远来看,高额补贴并非可持续之策。印度应在未来5-10年内逐步调整激励措施,减少直接财政补贴,转向税收优惠、基础设施支持等长期政策,以降低财政负担,同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合作与本土创新并重:印度需要在短期内通过国际合作获取关键技术,同时推动本土企业创新。政府可以设立更多半导体研究中心,与企业、高校合作,鼓励本土技术突破。例如,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在技术研发阶段的持续投入,印度可以采取类似策略,扶持本土研发机构。

七、结语:印度半导体产业的现实与野心

印度半导体产业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Kaynes Semicon的突破无疑为印度的“制造2025”计划注入了信心,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从封装测试到晶圆制造,印度仍需10年以上的时间来完善其产业链。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加速向多极化发展,印度要想在这一波机遇中崛起,需在技术积累、供应链完善、人才培养和政策调整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短期内,印度可能无法挑战台积电、三星等领先厂商,但在中端封装、功率半导体、特定市场的设计领域,印度仍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五年,印度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将是全球半导体格局变化的重要观察点。如果印度能够成功跨越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三重障碍,那么其“印度制造2025”计划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