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真的能遏制中国芯片技术进步吗?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真的能遏制中国芯片技术进步吗?

半导体是现代技术的基石,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半导体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成为了当前美中贸易战中的关键。为保持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拜登推出了《芯片法案》,该法案为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提供了527亿美元的联邦补贴,旨在提升美国半导体制造的竞争力。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限制与中国的半导体交易,要求许多美国半导体公司在与中国进行交易时必须报告交易内容,或者获得特别许可。这一策略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在高端半导体技术上的突破。

然而,美国的这一出口管制政策是否能有效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依然存在争议。以华为为例,尽管面临美国的出口限制,华为仍成功研发了先进的7纳米芯片。此外,中国曾长期依赖美国生产的低价半导体,这一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本土半导体研发的进展。然而,随着出口管制的加强,中国正在加速投资国内半导体产业,这不仅可能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还可能推动中国在未来成为半导体领域的自给自足国家。美国的限制措施或许会产生反效果,不仅未能阻止中国的技术进步,反而可能削弱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全球竞争力。

因此,尽管美国的出口限制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某些国家安全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可能反而削弱了美国半导体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技术主导地位。

中国的半导体自给之路

中国早在美国施加出口限制之前,就已经加大了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早在2014年,中国政府便启动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即“大基金”),这是一个政府支持的举措,旨在增强中国在半导体生产上的自给能力。该基金总规模达到1387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半导体制造、设备及相关材料的投资,重点支持中芯国际(SMIC)和长江存储(YMTC)等国内大型企业。此后,2015年,中国政府推出了“制造2025”计划,旨在将中国建设为航空、电动汽车等高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并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优惠政策和融资支持,减少对国际技术的依赖,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面对美国的出口限制,中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速了自给自足的步伐。2023年,中国政府宣布成立新的资金池,投入3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其中财政部提供了600亿元的专项资金。这一投资计划远超之前的资金投入,并且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制造设备这一关键瓶颈领域。这一系列大规模的投资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华为和中芯国际成功研发出的7纳米芯片,这一成就表明美国的出口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有效阻止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进步。

图: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真的能遏制中国芯片技术进步吗?

图: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真的能遏制中国芯片技术进步吗?

美国出口管制的反效果

尽管美国的出口限制未能遏制中国的技术创新,反而损害了美国公司自身的经济表现。2023年10月,英伟达(Nvidia)通过修改面向中国市场的芯片,使其性能低于某些标准,从而绕过了拜登政府的禁令。但这一“曲线救国”的方法很快被美国政府识破,进一步加强了限制,阻止了英伟达A800和H800型号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同样,英特尔的高迪2芯片也在新限制下被禁止销售。英伟达和英特尔均公开表明,出口管制政策对他们的业务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无法向中国——这一占公司收入22.2%的市场——销售更先进的半导体芯片,对公司业绩造成了严重影响。

美国政策的局限性与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部分源于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担忧,认为中国可能通过集中力量加速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然而,正是中国的体制优势,使其能够迅速实施政策,可能加速半导体技术的突破。相比之下,美国的《芯片法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审批流程的繁琐、移民政策对技术工人短缺的影响以及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可能阻碍该法案目标的实现。因此,美国更应注重推动国内创新和技术进步,而不是过度依赖出口限制。

美中科技战争引发了对美国自由市场原则的深刻反思。出口管制和政府补贴,虽然旨在增强国内半导体生产能力,但这种干预行为本质上与自由市场的竞争原则相悖。而这些措施的效果也并不明显,虽然它们可能暂时抑制中国的半导体进展,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是否能真正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仍是未知数。美国的政策或许只是加速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实现自给自足的步伐。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