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神经形态芯片初创公司 Innatera 正式发布其首款商用微控制器——Pulsar,将“类脑智能”引入边缘设备。凭借超过十年的神经形态计算研究积累,Pulsar 实现了比传统 AI 处理器高达 100 倍的低延迟和 500 倍的能效优势,为传感器端部署实时智能开辟了全新路径。
脑启未来:类脑智能走向边缘设备
随着传感器无处不在,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到汽车与工业系统,对边缘侧实时、低功耗、安全处理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Pulsar 应运而生,它让“传感器自己思考”成为可能——无需借助能耗巨大的主处理器或依赖云端运算,便可在本地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与智能判断。
“Innatera 并非在做一颗普通的 AI 芯片,而是推动智能边缘进入全新时代。”Innatera 联合创始人兼 CEO Sumeet Kumar 表示,“Pulsar 不只是我们十年技术积累的成果,更是我们面向大规模市场落地的重要一步。未来需要具备实时响应、极致低功耗、原地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而 Pulsar 就是打开这扇未来大门的钥匙。”
革命性架构:神经形态与传统处理融合
Pulsar 采用基于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 SNNs)的计算架构,这种灵感源自大脑的事件驱动模型,仅在输入变化时响应,有效降低了能耗与延迟,极适合实时决策场景。同时,Pulsar 将神经形态计算与传统信号处理结合,集成高性能 RISC-V 处理器和专用 CNN 及 FFT 加速器,在单芯片内实现极高的通用性与可拓展性。
Jon Peddie Research 高级分析师 David Harold 表示:“Pulsar 代表了边缘智能的下一阶段,它能让传感器具备‘思考’能力,不依赖云端也能即时做出响应,真正实现低功耗、高性能和实时性。”
提升设备智能,显著延长电池寿命
在传统系统中,主处理器必须常驻运行以解析传感器数据,而 Pulsar 可在本地完成智能处理,仅在必要时唤醒主系统,极大地降低能耗。在多数场景中,甚至可完全取消主处理器或云连接,电池寿命可提升数倍。例如,基于雷达的人体存在检测仅需 600 微瓦功耗,音频场景识别也仅消耗 400 微瓦,真正实现“永远在线”的智能体验。
Socionext 高级市场经理 Matthias Neumann 表示:“Pulsar 与我们先进雷达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在低功耗场景中准确识别目标的新解决方案,有效减少误报,是电池供电设备的一大突破。”
图:荷兰神经形态芯片初创公司 Innatera 发布其首款商用微控制器(图源:New Electonics)
降低集成门槛,加速智能传感器落地
Pulsar 所需内存资源极低,可嵌入空间有限的传感器中,同时省去了复杂的外部计算模块和定制 DSP 管线。对于传感器厂商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快速推出即插即用的智能模块,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与上市时间。
Aria Sensing 创始人兼 CEO Alessio Cacciatori 表示:“Pulsar 具备极佳的能效比,特别适合我们对 1D/2D/3D 高分辨率传感系统的实时感知需求。它的神经形态架构将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与功耗表现。”
开发者生态初步成型,拥抱更广泛创新
为降低神经形态计算的开发门槛,Innatera 推出了基于 PyTorch 的 Talamo SDK,支持模型构建、仿真优化与部署一体化操作。同时,Innatera 正启动开发者计划,搭建开源社区与模型市场,进一步构建支持神经形态 AI 创新的生态系统。
EDGE AI FOUNDATION CEO Pete Bernard 认为:“Pulsar 代表着超低功耗 AI 的突破,对整个边缘 AI 生态都将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SmartSoC Solutions CEO Bharath Desareddy 也表示:“我们与 Innatera 的合作将有助于加速 Pulsar 在欧洲和印度市场的应用落地,共同推进新一代智能边缘设备的发展。”
向未来迈进:从智能感知走向自主学习
Pulsar 的发布不仅是一次技术落地,更是 Innatera 通往“自我校准、自我优化”的边缘 AI 系统愿景的重要一环。随着产品代际演进,未来将催生一系列更具适应性、自主性与扩展性的智能终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