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半导体巨头英飞凌(Infineon Technologies)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标志着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战略不仅是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和制造中心的回应,更反映出英飞凌希望在新兴技术浪潮中深耕本地、持续增长的雄心。
早在1995年,英飞凌便在无锡设立工厂,开启了在华发展历程。根据2024财年财报,大中华区已贡献其全球营收的34%,成为最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周期波动加剧之际,英飞凌选择加码中国,是对本地市场潜力深度洞察后的战略选择。
一、新兴产业驱动中国市场升温
AI、机器人、电动汽车等新兴应用场景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需求格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将达136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超过150亿美元,占比约11%。机器人方面,中国市场占全球份额将从2023年的30%增长至2026年的31.5%。
这一趋势使中国成为全球芯片厂商角逐的新高地。英飞凌此次加速本土化部署,正是意在借助其技术优势与中国产业生态的融合,占据下一轮增长的先机。
图:2025年6月英飞凌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
二、四大支柱战略,推进本土融合
英飞凌本土化战略从创新、运营、生产到生态合作展开,构建一个面向中国市场的完整商业闭环。
1. 本土化创新
英飞凌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面向汽车与工业领域的定制化产品。其下一代28nm TC4x MCU系列预计在2027年前完成主要产品的本地覆盖。这一举措不仅提升客户适配度,也增强其在中国芯片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
2. 本土化运营
无锡工厂是英飞凌在华制造和运营的核心基地。目前,该厂拥有超过1500名员工、超3万平方米的洁净室面积,并已部署多项自动化系统,预计2026年实现70%自动化率。英飞凌还积极布局物流与客户服务体系,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增强客户粘性。
3. 本土化生产
在产能布局方面,英飞凌正扩大MCUs、MOSFETs和IGBT模块等核心产品的本地制造能力。部分低功率IGBT模块已实现本地量产,下一代28nm产品也将实现前后道在地合作。这有助于缩短供应链周期、提升本地交付能力,并降低外部政策风险对供应的影响。
4. 本土化生态
英飞凌还致力于构建本地合作网络,包括联合本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推进应用创新。在机器人领域,其芯片产品已应用于无线充电、能量管理等环节。通过共建生态,英飞凌提升了其技术落地的深度,也助力本土合作方能力提升,实现共赢发展。
三、技术与市场优势互为支撑
英飞凌拥有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和汽车MCU技术。2024年,其汽车MCU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一,并首次位列整体MCU市场首位。2025财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达35.91亿欧元,环比增长5%。
在AI相关领域,英飞凌也在发力。预计其AI相关业务营收将从2025财年的6亿欧元增长至2026财年的10亿欧元,成为推动业务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四、面对挑战,布局中国是主动出击
当前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处于下行周期,汽车芯片库存高企、价格承压。英飞凌亦下调2025财年预期,预计营收小幅下降,毛利率约为40%,利润率14%-16%,资本开支预计为23亿欧元。
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其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强化本土生产与供应体系,不仅可降低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为英飞凌带来更高的市场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五、高层表态凸显战略定力
英飞凌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潘大伟表示,公司将继续依托技术能力和本地资源投入中国市场,响应“中国速度”。英飞凌无锡总经理范永新也指出,无锡工厂将通过效率与响应力提升,更好服务在华客户。
这些高层表态传递出明确信号:英飞凌将中国市场视为长期战略要地,而非短期机会。
六、双向推动:中国产业链与国际企业共振
英飞凌的深度本土化不仅将提升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升级形成正向推动力:
* 带动技术提升:英飞凌在华研发与制造投资将加速本地供应链的质量提升;
* 助力人才培养:其本地运营体系为中国半导体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工程师与管理人才;
* 提升竞争意识:本土厂商在国际巨头压力下将加速产品和技术迭代,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英飞凌等国际企业的本地化,也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提供了“外部倒逼”的成长动力。
七、结语:共建新格局,共赢智能时代
总体来看,英飞凌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布局,既是自身应对全球市场不确定性的战略调整,也是对中国半导体市场长期价值的坚定认可。其从产品、运营、生产到生态的深度融合,有望提升其在AI、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并推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跃升。
未来,英飞凌与中国市场的互动将更加紧密,双方将在协同中共建更强的技术与产业生态,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