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智能制造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产业现场,从科技概念变成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2024年,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罗(MIRO)人形机器人在荆州洗衣机工厂“上岗”,成为首批真正走进国内工业场景的商用人形机器人之一。这不仅是美的在机器人赛道上的一次前瞻部署,更是整个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新标志。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以美的为切入点,结合国际趋势、技术演进和行业路径,深入剖析人形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崛起及其背后的产业变局。
一、人形机器人技术破圈:从机电集成走向类人智能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源于其天然的“人机替代”属性。在技术上,这类机器人集成了机械臂控制、多模态感知、人工智能算法、实时运动规划等多项关键技术。以美罗为例,其搭载的16自由度机械臂,是模仿人类上肢动作的重要基础,相比传统六轴工业机械臂,在灵活度、精准性与场景适应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图: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罗(MIRO)人形机器人即将上岗
全球范围内,特斯拉的Optimus、Figure AI的Figure 01、Apptronik的Apollo等人形机器人亦在加速商业化路径。从硬件集成能力到算法控制体系,这些项目正在打破传统机器人“只能做、不会想”的局限,实现从程序化执行向智能决策的跃迁。
二、场景多元化:制造业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主战场
制造业的高重复性、低柔性痛点,使其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具现实意义的落地场景。美罗目前已部署于设备巡检、物料搬运等环节,其六维力传感器配合AI视觉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设备状态,预判异常,并通过与MES系统集成,实现远程维护和协同作业。
不仅是美的,全球范围的机器人部署也在发生质变。2023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出货量达到51.8万台,同比增长9%,其中人形与协作型机器人成为增长主力。在中国制造业中,仍有超30%的物料搬运环节依赖人工,释放这一劳动力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正开始拓展出厂区之外的新应用。如美的计划将美罗推广至零售门店,用于产品介绍、引导、简单服务操作等,Figure AI也与物流公司展开合作测试其在仓储管理中的能力。这一趋势显示,人形机器人正从工业用途向服务型用途演化,逐步实现全场景协同。
三、打破工业4.0原有范式:从自动化向类人智能进化
工业4.0原本强调设备互联、数据驱动和智能优化,但这一框架在过去更依赖于固定流程和静态逻辑。而人形机器人的加入,正在打破原有范式,引入动态适应与智能判断。
在设备巡检中,人形机器人可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识别异响、震动、发热等异常征兆,并自主判断是否需要停机维护。在生产辅助中,其可以灵活调度工位任务,支持多变产品的装配与搬运,极大提升了产线柔性。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制造效率,也减少了企业对稳定人力的依赖,成为“用工难”的新解法。
更重要的是,人形机器人为制造系统带来了“类人思维”——即从任务执行转向任务理解与优化,最终走向预测性与自适应管理。未来,制造工厂可能不仅是自动化工厂,而是“会思考的工厂”。
四、全球竞赛与中国路径:产业生态正在重构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热度不断上升,各国巨头纷纷入局,构筑下一代智能制造生态。美国Figure AI获得OpenAI与微软的资本与算法支持,韩国三星正与多所高校展开人形机器人研发合作,日本Honda与Toyota则持续在ASIMO与T-HR3基础上进行平台迭代。
而在中国,以美的、优必选、傅利叶智能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打造本土化、工程化程度更高的产品路径。美的依托其在家电、自动化、传感器等领域的全链条能力,实现机器人从关节到整机的自主设计与制造。优必选通过机器人+AI大模型的方式探索服务与教育场景的智能交互,而傅利叶则专注于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与人机融合接口的突破。
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化与工程落地能力在全球已具备较强竞争力。但核心技术如高性能伺服电机、高速处理器、轻量化材料等仍有依赖进口的短板。若能打通底层技术链,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打开新的空间。
图:人形机器人“上岗潮”席卷全球
五、挑战与趋势:商业化路径与技术壁垒并存
尽管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但其真正大规模普及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技术方面,目前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完成任务成功率仍难以超过90%,远低于工业级部署所要求的高可靠性。美的、Figure等企业正加码深度强化学习、自适应控制与多模态融合技术,以突破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认知与决策能力。
成本方面,美罗的单机成本控制在30万元以内,未来要实现广泛商用,需进一步压缩至15万元甚至10万元,并提供如RaaS(机器人即服务)的灵活商业模式,降低企业部署门槛。Figure、Apptronik等也在探索通过平台化设计、通用化零部件等方式降本增效。
从发展趋势看,人形机器人将进一步向三类方向演进:一是“轻工+服务”型,如商场引导、酒店接待、零售互动;二是“重工+协作”型,如工厂作业、仓储物流;三是“特种+远程”型,如灾难救援、危险场所替代作业等。这意味着,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深度嵌入工业体系与社会服务网络。
六、结语:人形机器人将如何重塑未来制造版图?
从美罗的正式“上岗”,到全球科技巨头的集体押注,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智能制造的新引擎。它所引发的不仅是单点突破的技术创新,更是对制造体系、组织架构、产业协作方式的重构。
中国企业正处于这一浪潮的关键节点,既有工程落地的先发优势,也面临底层创新的长期挑战。能否借助这场“上岗潮”,实现从“自动化制造”向“智能化思考”的跃迁,将决定中国制造在未来十年的全球位置。
这不仅是技术演进的问题,更关乎产业模式、人才体系与创新机制的系统升级。人形机器人,不只是新的劳动力,更是引发制造业再思考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