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仿生机械等多项前沿技术的融合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应用,成为引领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变革的核心载体。根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2025年4月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球已存在超过300家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其中中国企业超过150家,占比逾50%。这不仅显示出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强劲扩张态势,也凸显出其在新一轮全球智能制造竞争中的战略前沿地位。
图: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分布
一、产业集群效应初显,中国三大城市领跑人形机器人发展
从区域分布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典型的“头部城市集聚”特征。北京、上海和深圳已形成全国领先的研发与产业化核心区。
北京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孵化出小米机器人、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睿尔曼智能等一批技术导向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智能感知、步态控制、语言交互等关键子系统方面持续攻关,是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向实际落地迈进的重要力量。
上海则以其开放的产业政策与资本环境吸引了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开普勒机器人等创新企业集聚。它们不仅具备较强的系统集成与商业化能力,还在产品设计、交互界面、云端控制等方面持续创新,致力于打造更高可用性与友好度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深圳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配套能力。优必选、越疆、乐聚、众擎、数字华夏、帕西尼感知等企业在此快速发展,其产品已开始应用于教育培训、展示导览、商业接待等多元场景,显示出较强的量产能力与市场拓展潜力。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共计占据全国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总数的60%以上。这一集聚效应有助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强化资源整合,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图: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及发展
二、多元企业竞逐赛道,初创与跨界力量强势崛起
当前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格局。根据新战略研究所统计:
- 成立五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比约42%。这类企业具有技术灵活性和市场敏感性,往往能在关键细分场景快速找到技术突破口,推出差异化产品。
- 来自家电、汽车、互联网等领域的跨界企业占比达11%。例如,美的通过整合家电自动控制与云平台技术,布局家用服务型机器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则借助自身在动力系统、结构件、自动驾驶方面的积累,向具身智能领域发起挑战。
- 专注于机器人系统研发的专业企业占比38%。这些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和伺服驱动技术能力,能较快适配不同使用场景。
- 核心零部件企业占比9%,尽管占比较小,但却在关键环节(如高精度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等)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产业实现自主可控的基础。
三、技术挑战与商业化路径成为两大痛点
尽管中国企业在数量和创新活力上表现突出,但也面临着几项关键挑战:
1.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技术自主化尚需时日目前,高精度减速器(如RV和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高端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尤其是由日本纳博特斯克(Nabtesco)主导的高精度减速器市场,长期掌控人形机器人“关节灵活度”的关键技术门槛。
尽管像绿的谐波、巨轮智能、双环传动等国产企业已取得部分技术进展,但在稳定性、批量一致性和长寿命等关键参数方面仍有差距,影响整机性能与可靠性。
2. 商业模式模糊,规模化落地仍处早期阶段
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教育、服务、展示等领域,但普遍存在成本高、功能单一、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例如:
- 在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尚难与传统六轴工业机器人竞争,后者在搬运、焊接等任务上的效率和稳定性更强。
- 在服务业中,人形机器人虽能在商场、酒店中实现迎宾与导览功能,但当前语音识别准确率、肢体协调性仍限制了其广泛替代人力。
缺乏明确的“刚需应用场景”和“可复制商业模型”,是制约行业进入爆发式成长的关键瓶颈。
3. 行业竞争激烈,资源碎片化导致重复投入
当前大量企业围绕“整机开发”展开竞争,技术路径高度重合,造成研发资源浪费。例如,不同企业同时在研发基于同类型伺服驱动的人形关节系统,或重复构建同类控制算法平台,未能形成协同共赢机制。
此外,人才短缺也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具备系统集成能力、软硬协同经验的复合型工程师极度紧缺,造成企业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研发瓶颈”。
图: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
四、政策扶持与联盟机制推动协同发展
为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与健康发展,多个省市陆续出台扶持政策,涵盖产业基金、土地支持、税收优惠等。例如:
- 浙江、江苏、四川、安徽等地纷纷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区;
- 部分省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技术转化;
- 各地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和联合研发中心,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此外,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等产业组织的成立,也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共享场景数据、共建测试平台,联盟型机制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减少重复投入。
五、展望未来:中国企业需走出“创新-协同-场景”三步棋
要在人形机器人全球竞赛中实现长期领先,中国企业需要打好“创新驱动”“协同生态”和“场景落地”三张牌:
1. 技术创新:加大核心零部件投入,攻克高精度减速器、力觉传感器、AI运动控制等瓶颈,提升机器人运动稳定性和人机交互体验;
2. 产业协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芯片、结构件、整机企业的垂直协作,形成从基础器件到系统应用的完整生态链;
3. 场景深耕:加强与行业用户的联合创新,深入挖掘教育、医疗、康养、制造等细分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展示走向实用”,打通规模化商业模式的最后一公里。
结语
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柔性机械融合的集大成者,正站在科技发展的风口。中国企业在全球企业数量中占据半壁江山,展现了强大的产业聚集力与市场潜力。但未来真正决定成败的,将是技术实力、商业模式和产业协同能力的综合较量。
唯有持续创新、协同发展、场景落地,中国企业方能引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为未来人机共融的智能时代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