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与日产双方在2025年2月13日发布联合声明,宣布终止于2024年12月23日达成的有关业务整合考虑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最终告吹,消息一出在汽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原本计划在2026年推出新控股公司,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的宏伟蓝图,却因技术分歧和战略冲突,在短短两个月内化为泡影。此次合并失败虽然早有苗头,但是结果传出还是不免唏嘘,这不仅反映了两家公司在技术路线和市场战略上的深刻分歧,也揭示了汽车行业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尝试更深入地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
一、技术分歧:e-Power与e:HEV 的较量
此次谈判破裂的核心问题在于本田要求日产放弃其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系统e-Power,转而采用本田的e:HEV 系统。这一要求直接触及了日产的核心利益,导致双方谈判破裂。
1. 日产的e-Power技术
日产的e-Power系统自2016年推出以来,已取得显著进展。根据日产2022年财报,e-Power车型在全球累计销量超过50万辆,主要市场包括日本、东南亚和欧洲。日产计划在2025年推出第三代e-Power系统,预计热效率将提升至45%,较当前版本提高5个百分点。此外,日产正在开发基于e-Power的插电式混动系统,计划在2026年应用于奇骏等主力车型。
技术特点:
串联式混动结构:发动机仅作为发电机,不直接驱动车轮。
热效率提升:第三代系统热效率目标为45%,较第二代提升5%。
市场表现:2022年,e-Power车型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达到15%,在东南亚市场逐步渗透。
2. 本田的e:HEV 系统
本田的e:HEV 系统(即i-MMD混动系统)自2013年推出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超过200万辆。根据本田2023年技术发布会披露的数据,其最新一代e:HEV 系统搭载的2.0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1%,综合油耗低至4.5L/100km(以雅阁混动为例)。本田计划到2027年将混动系统的生产成本降低30%,主要通过优化电机设计和电池供应链实现。
技术特点:
混联式结构:发动机和电机可协同或独立驱动车轮。
热效率优势:2.0L发动机热效率达41%,综合油耗4.5L/100km。
成本控制:计划到2027年降低30%生产成本。
图: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最终告吹
二、战略冲突:技术路线与市场定位的分歧
除了技术上的分歧,本田和日产在市场战略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田希望通过整合日产,进一步巩固其在混合动力市场的领先地位,而日产则希望通过e-Power技术在电动化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
1. 本田的战略
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以北美市场为例,2022年雅阁混动版销量占该车型总销量的40%,较2018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本田计划到2030年将混动车型的全球销量占比提升至50%,并逐步向纯电动转型。
战略重点:
市场扩张:北美市场混动车型占比40%,计划提升至50%。
成本优化:2027年生产成本降低30%。
技术路线:以混动为主,逐步向纯电动过渡。
2. 日产的战略
日产则更注重通过e-Power技术实现电动化转型。根据日产的“Nissan Ambition 2030”计划,到2030年,e-Power车型将占其全球销量的50%,同时纯电动车型占比达到40%。日产希望通过e-Power系统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实现突破,这些市场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依赖度较低,更适合推广增程式混动技术。
战略重点:
市场差异化:e-Power车型占比50%,纯电动车型占比40%。
新兴市场:重点布局东南亚市场,2022年e-Power车型销量增长20%。
技术路线:以e-Power为核心,逐步向纯电动过渡。
三、市场反应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谈判告吹,但双方均表示将继续在电动化领域开展合作。这一决定表明,尽管在技术路线和市场战略上存在分歧,但双方仍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市场反应: 此次整合失败的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许多分析师认为,本田和日产的技术分歧和战略冲突是导致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然而,双方在电动化领域的合作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全球汽车市场向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
未来展望: 本田和日产在电动化领域的合作仍具有广阔前景。双方可以通过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电动化技术的发展。例如,本田可以借鉴日产在e-Power技术上的经验,而日产也可以学习本田在成本控制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
四、结论
本田与日产的整合失败,反映了两家公司在技术路线和市场战略上的深刻分歧。尽管如此,双方在电动化领域的合作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本田和日产可以通过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电动化技术的发展,实现共赢。此次事件也提醒其他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技术路线的选择和市场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相关事件报道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