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越障、长续航!国产四足机器人正从炫技走向实战
——灵锶智能从底盘技术跨界打造高负载平台
日前,一款能背负超百公斤重量、具备强大越障能力和续航性能的国产四足机器人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2025年4月24日至26日)上,引发广泛关注。这款产品来自广东灵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背后是一个从汽车底盘控制跨界而来的技术团队。在展会现场,灵锶智能市场总监李华刚接受了中国出海半导体网总编陈路的专访,分享了他们在重载四足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思路、技术优势与落地路径。
图:灵锶智能市场总监李华刚在FairPlus2025展会上接受中国出海半导体网专访
一、从车规级底盘控制跨界四足机器人
灵锶智能的起点并不在机器人行业。李华刚介绍,公司核心团队最早专注于车规级智能底盘的线控技术,服务对象包括自动驾驶整车厂和Tier 1 供应商,积累了深厚的运动控制系统研发基础。“我们具备从关节控制器、运动算法到系统集成的完整能力。正是这套技术能力,使我们顺利从车规跨界进入四足机器人平台开发。”
据悉,灵锶的控制器采用闭环结构设计,具备车规级可靠性,并已在多个垂直行业场景中经过测试与优化。机器人关节驱动器本质上也可以看作车规线控系统在另一个维度的延展。灵锶本身就熟悉动力学建模、控制器调校与多传感器融合,所以这次切换赛道非常自然。
二、重载能力突出,优于多种传统平台
灵锶智能目前主打的重载四足机器人产品已完成多个场景部署测试,其性能参数在国产同行中颇具亮点。该机器人平台支持最高100公斤原地举力,推荐持续负载为50公斤,具有超强稳定性。“我们目前定义的‘舒适工作区间’为25-50公斤以内,此时系统效率最佳,工作时长可以达到4小时以上。”
这种高负载能力意味着该平台可承担远超传统巡检机器人的任务密度,并支持挂载更丰富的任务模块。相比轮式机器人受限于地形、履带式平台笨重低效,灵锶的四足机器人结合高载重与灵活越障能力,能够胜任更加复杂的野外任务。
在展会现场展示的视频中,该机器人可平稳通过碎石、草地、斜坡等非结构化地形,最大爬坡能力达45度,普通作业开放角度为30度,兼顾安全性与任务适应性。
三、主攻电力巡检,逐步拓展应用边界
当前,灵锶智能重点聚焦在电力巡检市场。李华刚指出:“目前约一半以上客户需求来自电网系统,包括高压线路巡检、变电站巡检等。”这类场景通常地形复杂、环境危险,对机器人负载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此外,灵锶还与石化、公安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例如,在石油化工厂区,机器人可执行高温环境下的日常巡检与数据采集任务;在公安系统中,平台被用作危险品运输和前线侦查载体;在高校科研方面,也有机构将灵锶的机器人平台用于移动系统仿真与复杂地形算法研究。
换句话说,灵锶智能的四足机器人产品不是实验室概念机,而是针对实际任务的“工程品”。客户更关注产品是不是‘能干活’,而其团队也把核心精力放在可靠性与任务完成率上。
图:灵锶智能科技四足机器人在FairPlus2025展会上展示其稳定性
四、解决国产机器人“炫技化”困局
近年来,四足机器人频频在网络视频中亮相,一度成为行业“炫技”的代表。但在实际落地中,许多产品仍停留在演示阶段,无法真正“下地干活”。
我们看到很多机器人走炫酷路线,跳舞、翻跟头、跑酷都可以,但实际任务执行却没跟上。而灵锶则把目标定在“工程实用”,不追求网红,不炒概念,只做客户用得起、用得久的产品。
灵锶的路线其实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四足机器人正更快速地从实验室迈向行业场景,关键在于三个词——可靠性、任务效率和服务成本。而支撑这一转变的基础,是对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自主掌握。
五、自研核心零部件:从驱动器到整机集成
为确保产品长期性能与响应速度,灵锶自主研发了关节级电机控制器与通信模块,并进行整体结构设计优化。其核心驱动模块已具备量产能力,适用于多种规格的四足平台。
“我们目前的整机在模块化、线缆布局、防护等级等方面也做了系统设计,方便客户快速部署和维护。”李华刚表示。
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必须同时解决“能动、会看、懂任务”三个层面。因此,先解决“能动”,再逐步叠加智能模块,成为很多机器人公司的共识。
六、实用导向:不盲目“上智能”,聚焦刚需场景
面对AI浪潮下许多企业主打“智能+机器人”概念,我们相信AI一定是未来趋势,但当前大模型和通用AI并不能直接解决机器人落地问题。对于真实的客户们来说,可能没有那么迫切希望机器人“聪明”,而他们更希望的是它“听话”。
李华刚指出,灵锶现阶段优先保障机器人具备稳定行走、重载搬运和环境适应能力,再通过边缘计算模块适配客户已有的感知或分析系统。AI是加分项,但“能用”是基础项。
目前灵锶四足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场景主要是电力巡检,比如输电线路、变电站、甚至核电站等场所。也开始进入石化行业,同时在高校科研、公安系统等方面也有部分客户。李华刚表示:“实际上随着机器人能力的提升,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原本不存在的应用场景被开发出来。比如说加装机械臂以后,在危险区域替代人工执行操作,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潜力方向。”
七、小结:国产重载机器人正迎来“实战派”时刻
灵锶智能的发展路径或许正是国产机器人产业转型的缩影。从炫酷表演走向工程实战,从高校实验走向产业落地,四足机器人正逐步进入实用时代。
作为重载机器人平台的代表企业,灵锶正在以技术“真功夫”切入场景真需求。这种强调基础控制力、可靠性和载重效率的产品思路,或许正是国产机器人突围的关键方向。
“机器人最终不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干活的。”
#FairPlus2025特别报道#
本文为易海创腾研究院/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等。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中国出海半导体网站编辑部(china.exportsemi@ehaitech.com)取得正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