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海半导体网日前报道了4月19日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相关阅读:从0到1: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全球首个半马赛中崛起)。这一赛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携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参赛。它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成为观察当下人形机器人发展水平的绝佳窗口。
令人意外的是,比赛结束后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 N2”机器人小顽童,在京东平台上被拍卖。起拍价仅为1元,最终成交价仅为5.68万元,远低于其官方售价(8.8万元)。尽管围观人数超过4万人,这场“科技界的淘宝拍”却显得格外冷清。
这场比赛和拍卖,以及它背后的“技术冷思考”,意外揭露了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发展真实状态。表面热闹之下,距离走进千家万户的目标,依然有不小距离。
一、同款硬件、不同成绩,考验的是谁?
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小编发现,本次马拉松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多支队伍使用了相同型号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如赛场上出现了多个宇树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由于比赛结果不理想还引发了不小风波,宇树官方也出来声明“并没有参赛”;再如与亚军小顽童同款的“松延动力 N2”小旋风等等。但在比赛中,同样的“硬件”却跑出了截然不同的成绩。这不禁引发了小编的思考:技术核心在“软”非“硬”。表面比的是机器,实际上比的是背后团队的算法设计、传感融合、运动控制、步态规划等能力。参赛机器人更像是“可编程平台”,程序员的水平直接决定机器人最终表现。
图: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场上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
这也反映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高度依赖人类操作与编程的阶段,离“自主智能奔跑”仍有显著差距。
二、拍卖不火,是消费者“不感兴趣”吗?
一个跑进了亚军的机器人被拍卖,仅卖出5.68万元,这其中暴露出哪些问题?
1. 观众热情 ≠ 用户需求
虽然拍卖吸引了将近4万人围观,但出价人数极少。这说明当前人形机器人更多仍是“公众话题”,并未真正激发起“购买与拥有”的欲望。好奇可以围观,决策仍需实用。
2. 操作门槛太高
N2 虽有出色的机械结构,但实际操作需掌握一定编程知识。没有图形化界面或自然语言交互,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仍是一件“难以使用”的机器。
> 一个简单问题是:如果普通消费者将它买回家,会用吗?
答案可能令人失望。要让它跑、转弯、站稳,都要通过复杂程序控制,这也限制了其消费级产品属性。
3. 实际应用场景仍缺乏
它不能炒菜、不能拖地、不会聊天,放在家中更多是一件“科技装饰品”。没有明确可用场景,自然难以引发消费热潮。
三、行业现实:形似“人”,智能尚远
如今,人形机器人从外形上已逼近人类体态,但其行为智能却还处于“婴儿期”。
当前主要问题包括:
图:人形机器人的问题梳理
这也说明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痛点:机器人硬件已经“跑起来”,但软件智能仍“走得慢”。
四、下一步:如何让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
要想真正进入民用市场,人形机器人需迈过以下“最后一公里”:
✅ 一、自然语言 + 多模态交互
像与 Siri、ChatGPT 对话一样,用语音控制机器人行为,甚至通过手势、表情等多模态输入与之互动。
✅ 二、模块化功能应用
让机器人像“手机装 App 一样”,轻松切换角色(迎宾员、老人陪护、运动教练、家庭安全助手等)。
✅ 三、软硬一体 + 云端支持
通过本地执行硬件+云端算力+大模型支撑,使机器人既拥有行动能力,又具备认知能力。
✅ 四、情境自学习
机器可通过反复实践与人类指导,形成“记忆机制”,真正实现“教得会、记得住、改得快”。
这些都将在未来 3-7 年成为行业重点突破方向。一旦“教会机器人”成为可能,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实验室的宠儿,而是真正服务于大众生活的智能实体。
五、结语:一次拍卖,一面镜子
这场机器人半马,是一个科技展演,也是一场现实测试。而那台被拍卖的亚军机器人,则成了“行业镜像”——提醒我们,距离“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有很长的路。
但这并非坏消息。
它意味着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意味着创业者和工程师还有充分的创新方向,意味着真正的人机共生时代,尚未到来,但并不遥远。
技术冷思考,或许才是热潮中最宝贵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