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电动车和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半导体产业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愈发成为各国国家战略的焦点。人才,作为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基石,正成为决定未来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发布的预测指出,至2028年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将面临超过100万人才缺口,其中工程师岗位尤为紧缺。这场席卷全球的“芯片人才争夺战”已在北美、欧洲与亚洲多点同时打响。本文将聚焦加拿大在半导体人才战略方面的实践,探讨其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塑造自身优势,并为中国等国家提供何种可借鉴的经验。
一、全球半导体产业人才现状:短缺与竞争并存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营收达到5,970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6,240亿美元。然而,在高速发展背后,是严重的人才供需失衡。
SEMI数据显示,仅在北美市场,2022年就有超30%的半导体岗位出现长期空缺,尤其在EDA设计、先进封装、材料科学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为填补缺口,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韩国制定“K-半导体蓝图”,欧盟也设立“欧洲芯片法案”……各国都在加速产业集聚区建设与人才引进计划。
在这一全球背景下,加拿大作为非传统的半导体强国,也敏锐地察觉到“人才为王”的产业本质,正通过其独特的路径在全球竞争中寻求突破。
二、加拿大半导体人才战略的多维实践
1. 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制度创新+技术导向
2023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推出“科技人才战略”(Tech Talent Strategy),标志着其首次将半导体等前沿技术领域明确纳入国家级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核心内容包括:
* 为美国H-1B签证持有者设立快速通道,允许其在加拿大工作并为家属提供开放工签;
* 设立专门签证类别,优先审理半导体、AI、量子、清洁技术等行业的国际技术人才;
* 推动临时签证向长期居留转化,保障人才稳定性与归属感。
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事务部数据,自该政策实施后,仅半年内已有超过1万名高技能科技人才通过相关渠道移居加拿大,其中不乏芯片设计、软件工程、材料研究等领域的骨干。
此外,加拿大积极推动跨国半导体企业落地本土。如西门子EDA通过2017年收购本土EDA公司Solido Design Automation,在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市设立了区域总部,并围绕本地大学开展工程人才的持续培养。Solido高级工程设计经理Aaron Genest曾指出:“我们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在当地建立可持续的工程师培养机制。”其运营经验为中小型半导体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板。
图:全球半导体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从加拿大战略看破局之道
2. 强化国内人才教育体系:高校与企业深度联动
加拿大在高等教育领域具备良好基础。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以及滑铁卢大学在计算机、电子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均享有国际声誉。
但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制造工艺等具体赛道,加拿大高校的课程设置仍显不足,相关实验平台和师资储备不够体系化。对此,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改革。
以舍布鲁克大学为例,其副校长温迪·瑟里恩(Wendy Therrien)指出:“我们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强调带薪实习(Co-op)与前沿研究结合。”该校亦是全球第二个开设量子科学本科学位课程的大学,培养方向覆盖量子材料、半导体器件与计算架构等交叉学科。
但整体来看,加拿大高校在半导体人才培养方面仍需:
* 增设芯片架构、先进制程、EDA算法等核心课程;
* 与本地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科研与工程经验融合;
* 借助政府基金支持,打通博士后及高潜年轻工程师的留任路径。
3. 构建产业生态:以“生态”聚人而非“岗位”留人
加拿大半导体产业虽不如美日韩体量庞大,但其结构相对多元。据加拿大半导体委员会(CSC)2023年统计,全国范围内活跃的芯片相关公司超过550家,涵盖IC设计、IP授权、EDA工具、封装材料等环节,其中超过100家为高成长性设计企业。
其中,FABrIC(Fabrication of Integrated Components for the Internet’s Edge)项目尤为关键。作为联邦政府联合多所大学与企业共同推进的产学研平台,FABrIC聚焦于边缘设备所需芯片的设计与小规模生产,填补加拿大在制造端的空白,并作为人才培训的重要场所。
以西门子EDA的本地运营为例,为增强人才粘性,其不仅为员工提供跨职能轮岗,还主动投资支持地方加速器、孵化器,并通过政策倡导提升风险投资税收抵免比例,形成“企业+政府+初创”的生态闭环。
Aaron Genest指出:“如果工程师为了某个工作来到一座城市,他们需要看到这个城市不止一家企业。这才是人才愿意留下的原因。”
三、战略推进中的瓶颈与挑战
尽管加拿大的多维人才战略已见成效,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1. 人才流失:北美市场的“虹吸效应”
虽然加拿大高等院校输出大量优秀毕业生,但逾四成工程类研究生选择赴美工作,尤其是硅谷、波士顿等科技高地的吸引力难以抗衡。薪资水平、研发资源和职业晋升空间仍然是加拿大劣势所在。
2. 高端经验断层:北电与黑莓之后的“空白期”
20世纪末加拿大曾拥有世界级ICT企业北电网络与黑莓,但随两者衰落,原有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大量转行或离境,形成严重的中高级技术断档。当前,加拿大半导体产业缺乏具备20年以上经验的技术领军人物,对年轻工程师的指导与产业规划形成制约。
四、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几点启示
1. 人才政策需与产业目标同步对接
仅靠教育系统的扩张难以解决工程人才短缺问题。应借鉴加拿大做法,建立“教育-移民-产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战略通道,实现从人才培养、引进到落地发展的系统闭环。
2. 构建多样化产业生态是留才关键
单一龙头企业难以承载所有人才发展诉求。推动区域产业生态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发展,并建立孵化器、加速器、技术服务平台,是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的基础。
3. 政府扮演“生态系统协调者”角色
加拿大案例证明,政府在签证政策、人才资金支持、科研平台搭建方面的主动作为,对半导体人才生态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可在重点芯片产业区建立专项人才基金、R\&D补贴机制与高校联合课程,推动政策精准落地。
结语:争夺人才,实则争夺未来
全球半导体人才大战并非一场短期角逐,而是事关未来10-20年产业主导权的战略竞赛。加拿大虽非传统芯片强国,但其以包容的制度设计、灵活的教育联动机制和日趋完善的产业生态,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战略样本。
对于中国乃至其他新兴半导体国家而言,唯有正视并应对人才瓶颈,方能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筑牢根基。未来,谁拥有了芯片人才,谁就掌握了通往科技高地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