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从“抱团取暖”到“抱华为”,日本车企正积极转型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从“抱团取暖”到“抱华为”,日本车企正积极转型

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已经对传统车企巨头们坐立难安了。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前不久刚刚写了一篇对这个趋势的分析文章(全球车企将大洗牌:从本田日产官宣说起),而今日又有一则消息传出,据未来汽车Daily报道,本田正与华为就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合作意向展开积极探讨,预计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有望在“烨”品牌汽车上得到应用。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深入探讨这一事件的背景、行业趋势以及潜在影响,并提供中国出海半导体网的观察和评论。

一、日系车企的变革与突围:从抱团取暖抱住华为

2025年的汽车行业,注定充满了颠覆与重塑。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传统车企纷纷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以本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不仅在全球市场压力倍增,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连连受挫。近日传出本田与华为合作的消息,意图将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应用于其全新子品牌“烨品牌”车型。这一举动既反映了日系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紧迫心态,也揭示了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图:本田与华为探讨智能驾驶合作,华为技术或用于“烨”品牌汽车

图:本田与华为探讨智能驾驶合作,华为技术或用于品牌汽车

二、合作的背景:销量下滑与技术追赶的双重压力

1. 销量危机:日系车企在华表现不佳

根据日本共同社2024年12月的报道,丰田虽然在华销量同比增长7%,但本田和日产的表现却难掩颓势:  

- 本田销量同比减少28%至76,773辆,连续十个月下滑;  

- 日产销量同比减少15.1%至63,545辆,连续八个月下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广汽埃安等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内外市场的强劲表现。例如,比亚迪在2024年11月全球销量超过50万辆,同比增长近40%。本田和日产选择抱团合并,显然是为了提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压力,同时应对中国市场的强劲竞争。

2. 智能化落后:亟需技术突破

在智能驾驶领域,日系车企长期坚持渐进式发展的“保守路线”。然而,随着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软件的落地及中国造车新势力在高阶自动驾驶上的技术突破,日系车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技术形象逐渐被边缘化。本田引入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表明其试图通过合作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同时提升智能化竞争力。

三、合作的看点:华为赋能烨品牌

1. 智能驾驶:从辅助高阶

根据未来汽车Daily的报道,“烨品牌”计划在未来车型中引入“华为智驾”系统,这将可能与本田现有的Honda SENSING 360系统并行搭载。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具有高度本地化优势,不仅能够更好适配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还在感知、决策等关键技术指标上表现突出。例如,华为在2024年发布的ADS 2.0系统,已实现高速和城市道路全场景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其算法精度与响应速度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 智能座舱:光场屏技术加持

本田与华为合作开发的光场屏技术被认为是智能座舱领域的重要创新。这一技术通过小体积空间内实现大画幅、远视距的沉浸式显示,弥补了传统液晶屏的局限。据透露,华为的光场屏提供40英寸超大画幅、3米远距成像以及90PPD超视网膜分辨率,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加真实的AR体验。这一差异化技术有望成为“烨品牌”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

四、观察与评论:传统车企的突围之道

1. 为什么是华为?

对于本田而言,选择华为合作既是一种技术策略,也是一种市场策略。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积累早已被业内认可,其自研芯片、传感器算法以及操作系统均具备高度竞争力。与此同时,华为深耕中国市场多年,拥有丰富的消费者洞察能力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将有助于“烨品牌”在中国市场快速打开局面。

2. 抱团抱腿的双重逻辑

从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计划到本田牵手华为,我们看到的是日系车企在面对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时的“双重抱团逻辑”。合并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固然重要,但技术赋能才是能否真正突围的核心因素。与华为合作,为本田提供了一个快速试水高阶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的平台,而非从零开始的“漫长自研”。

3. 传统车企的突围难题

尽管合作为传统车企提供了一条“捷径”,但要实现真正的突围并非易事:  

3.1. 文化与决策的磨合:本田的日资背景和华为的技术主导地位可能带来研发和决策过程中的磨合挑战。  

3.2. 法规与商业化落地: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政策法规的限制,例如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如何满足中国的安全法规要求仍是一个未知数。  

3.3. 品牌认知的转型:如何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中重塑品牌形象,对于本田和日产这样传统车企而言,仍是一个长期课题。

五、未来展望:合作只是开始

日系车企的“慌乱”与“突围”,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传统车企集体面临的变革阵痛。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谁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完成技术突破,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本田牵手华为的尝试为传统车企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但其最终成效如何,还需时间检验。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