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内行看门道 > 深圳机器人大会观察:中国机器人如何以“系统”突围、以“芯片”为刃?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深圳机器人大会观察:中国机器人如何以“系统”突围、以“芯片”为刃?

在刚刚结束的2025(第十四届)OFweek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4月10日)上,我作为中国出海半导体网的代表参与其中,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人气不减,但在交流中我感受到热闹冷思考交织。尽管现场人头攒动、话题热烈,但台前幕后的行业共识却更显沉静: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从规模增长转向系统优化与价值重构。作为长期关注泛半导体产业的媒体,我们更关注系统芯片在出海战略中的角色定位——系统能力决定了中国机器人的产业纵深,芯片能力则成为能否撬动海外市场的关键切口。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出海,不仅需要产品迭代,更需要架构突破。

与大众想象中火热的机器人产业不同,在实际的工业机器人赛道,许多企业都在面临“项目少、价格卷、回款难”的局面。一位与会嘉宾坦言:“不仅订单缩减,连报价都越来越像家电业了。”可见,行业虽然不乏热度,但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未完全跑通。

但“瓶颈往往也是突破口。”在与众多机器人厂商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一条更为清晰的出海路径——以系统为主导、以芯片为切口,执行分层策略,找到属于中国机器人的全球机会。

 图:2025(第十四届)OFweek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图:2025(第十四届)OFweek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一、芯片与控制系统是突围切口——但必须分层作战

当前,出海正成为机器人企业缓解国内内卷、寻找新增量的重要方向。但如何“有效出海”?我总结出以下判断:

芯片出海:攻占成本敏感型市场

中国机器人企业在中低端芯片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 成本控制能力强(尤其在MCU、驱动控制、基础AI芯片领域);

- 响应速度快、产品迭代灵活

- 与整机系统深度协同,有内生效率红利

因此,在东南亚、拉美等对成本敏感的新兴市场,用“整机+国产芯片”方案切入,是当前最具性价比的出海方式。例如,中国已有厂商在泰国推广以本土化视觉芯片+AGV整机组合,成功替代日韩品牌。

控制系统出海:收割场景专业化红利

相比之下,控制系统更容易在“细分场景”中建立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农业、光伏清洁、建筑工地等欧美巨头尚未充分进入的“长尾市场”。

- 这些市场非标化程度高,需要系统快速适配;

- 中国厂商更熟悉苦活累活的落地应用,积累的know-how也更扎实;

- 一旦控制系统绑定了操作逻辑、通信协议和数据闭环,就能建立生态壁垒。

未来,一批掌握行业know-how、控制算法、系统总线标准的厂商,可能在某些细分场景成为生态主导者,而非单一设备提供商。

图:机器人产业大会现场热门展位 

图:机器人产业大会现场热门展位

二、避免与欧美巨头硬刚,发挥组合拳优势

值得警惕的是:高端芯片出海仍处技术和政策双重壁垒下,车规级MCU、高算力AI芯片等领域仍需5-10年积累;而高端通用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于KUKA、ABB、Fanuc等品牌长期主导,短期内不具备正面对抗能力。

因此,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最优策略,不应是全线出击,而是分层突围

- 用芯片攻占“成本敏感型市场”(例如AGV、基础协作臂);

- 用控制系统渗透“场景专业化市场”(如光伏清洁、矿山巡检);

- 用整体方案逐步建立平台能力,打造不可替代的应用闭环。

这才是当前阶段最现实、可持续的出海路径。

三、写在最后:我们正在见证从硬件出海到系统出海的时代切换

过去几年,中国机器人企业出海多以整机形式为主,打价格战、抢渠道。但接下来,将是一个整机出海走向系统出海的时代:

- 企业要拥有跨平台控制能力——既能适配国产芯片,也能切换NVIDIA平台出海;

- 企业要构建场景主导力——从项目中沉淀下通用性控制算法和应用模块;

- 企业更要练好内功——强化软硬一体的研发能力,保持对供应链和算法体系的掌控。

芯片和控制系统,确实是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出海突破口”。但要想走得远,就必须从“硬件突围”上升到“系统主导”,走出一条有深度、有护城河的全球化路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观察与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商业背书。文中观点不代表主办方立场,亦不代表中国出海半导体网站的官方意见。除特别注明外,本文版权归中国出海半导体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用于商业用途。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获取授权。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