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富士康:智能计算需求将持续存在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富士康:智能计算需求将持续存在

近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于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发表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智能制造、电动车与智慧城市领域对算力的强劲需求将持续攀升,而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正成为企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一、AI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到“智慧生产者” 

富士康正研发新一代AI机器人,突破传统机械臂的功能局限。刘扬伟强调,通过搭载英伟达(Nvidia)的Omniverse平台,机器人可借助数百万次模拟训练形成“智慧大脑”,使其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能快速适应任务,推动制造业与供应链的深度变革。 

此类机器人不仅能执行重复性劳动,更可通过生成式AI汇聚生产专家经验,例如在瑕疵检测、设备调校等环节,目前已有80%的常规任务由AI代理完成,释放人力投入高价值创新工作。刘扬伟进一步说明,AI代理的学习与协调能力可将生产周期缩短超过10%,同时产生计算单位“代币”,为“代理式AI”(Agentic AI)在跨工厂的技术复制奠定基础。    

二、多元布局:从智慧工厂到城市生态 

除了制造端的革新,富士康的科技版图延伸至智能电动车(EV)与智慧城市领域。在电动车领域,其研发的电动公交车已在高雄市投入运营,车载传感器可实时搜集路况数据,为智慧城市的交通优化、能源管理等应用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刘扬伟透露,富士康在智能制造、电动车与智慧城市三大板块均深度整合英伟达技术:通过Omniverse数字孪生平台构建AI工厂,实现虚拟环境中数百万次训练循环,确保机器人部署即能高效运作;而与英伟达合作开发的GB200服务器,单一机架集成120万个组件、重达近2吨,单价高达200万至300万美元,体现出双方在高端算力设备领域的技术深度。 

图:富士康:智能计算需求将持续存在

图:富士康:智能计算需求将持续存在

三、产业挑战与技术协作的未来 

刘扬伟的演讲亦回应了当前劳动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年轻劳动力对低薪岗位的排斥,促使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重塑生产模式。AI与机器人技术不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是解决人力缺口、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随后上台分享时强调,与台湾供应链合作开发的产品体现“精密工程巅峰”,例如GB200服务器的复杂性,背后是台美企业在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软件开发领域的紧密协作。这一合作模式不仅巩固了台湾在全球科技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也为全球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技术协作样本”。 

四、展望:算力驱动的万物智慧化 

随着生成式AI与边缘计算技术的普及,算力需求正从数据中心延伸至工厂、车载系统乃至城市基础设施。富士康的布局显示出,未来的智能制造不再是单一环节的自动化,而是通过AI、机器人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构建“会学习、能协作、可进化”的智慧生态系统。从生产线到城市街道,算力作为核心生产力,将驱动万物互联向万物智慧化迈进,而跨领域、跨企业的技术协作,将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引擎。   

富士康与英伟达的合作案例,不仅是两家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标志着全球科技产业正从“硬件驱动”转向“算力与智慧驱动”的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交通业与城市管理的边界将日益模糊,最终汇聚成一个基于数据与AI的智慧化世界。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