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消防救援局办公室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一举措如同定海神针,锚定电化学储能行业安全发展方向,为25.2GW电化学储能开启安全元年,彰显国家对储能安全的重视与决心。
一、行业发展:规模爆发下的隐忧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行业一路高歌猛进。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权威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投运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25.2GW,年增长率超80%。从电网侧大规模储能电站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到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系统助力能源管理,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市场潜力喷薄欲出。然而,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2021年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火灾爆炸事故,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与社会影响,为行业敲响警钟。事故背后暴露储能系统热失控、消防设计缺陷、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引发行业对安全发展的深刻反思。
二、政策解读:精准施策筑安全防线
《通知》聚焦电化学储能全链条,提出针对性举措。在电池系统安全方面,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加快电池本体安全研究。当下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但热失控风险不容忽视,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亟待突破。规范电池系统设计与生产制造,从源头保障电池质量,是夯实安全根基的关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生产销售环节监管,打击劣质产品,维护市场秩序,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
针对项目安全条件论证,《通知》要求项目单位强化安全管理,在可行性研究、竣工或试运行完成、投运一定时间后分别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和后评价。这一规定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某大型储能项目选址于地质条件复杂区域,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地震风险,及时调整方案,避免后期重大安全隐患。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是政策核心之一,市场监督管理、能源等部门推进电站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制修订,弥补标准缺失、滞后问题,确保企业有章可循。
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上,《通知》明确“三管三必须”等原则,所有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依法依规备案,既明确项目单位主体责任,也强化监管部门职责,杜绝责任推诿。部门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打破部门壁垒,能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协同作战,联合调研、检查,共享数据信息,实现火警信息通报与联合处置,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图:五部门联合出手,开启25.2GW电化学储能安全元年
三、行业影响:优胜劣汰促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普遍积极。储能行业资深专家王教授表示:“《通知》实施将规范储能行业,提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投资信心,推动技术大规模应用。”某储能企业负责人也认为:“短期虽增加项目审批流程与成本,但长期看避免安全问题导致项目停滞,保障企业稳定运营。”行业将迎来优胜劣汰,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淘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平与技术竞争力。
四、国际视角:对比借鉴找提升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对储能系统安装、验收和运维制定严格标准,尤其在锂电池防火、防爆方面要求甚高,要求储能系统配备完善的火灾监测预警与灭火装置,且定期检测维护。美国则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责任,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供安全保险支持。我国可借鉴日本严格标准与美国创新激励机制,结合国情优化安全管理体系。
五、数据支撑:以实例证安全成效
以某电网侧100MW/200MWh储能电站为例,《通知》发布前,该电站因电池管理系统不完善,发生多起电池过充过放故障,影响寿命与安全。政策实施后,企业加大投入,升级电池管理系统,规范运维流程,故障率大幅下降,系统可用性提升至98%以上。另一用户侧工商业储能项目,通过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建设,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保障企业生产安全,投资回报周期缩短6个月。
六、展望未来:安全引领储能新征程
五部门联合出手,为25.2GW电化学储能开启安全元年,是行业发展里程碑。未来,随着政策深入落实,储能行业将在安全保障下持续创新升级。企业需紧跟政策,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如开发更高效热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等。政府应持续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力度,推动储能安全技术推广与应用,助力我国储能产业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为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在能源转型浪潮下,电化学储能安全发展是必然要求。五部门的政策如同灯塔,照亮行业前行道路,让我们共同期待储能行业在安全护航下创造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