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标准体系能否让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走向“赚钱”?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标准体系能否让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走向“赚钱”?

在人形机器人逐步迈出实验室、走入现实世界的关键节点上,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悄然铺就通往商业化之路的“高速公路”。2025年4月底,中国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V1.0版)》,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建立起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政策层面对产业发展的明确引导,更有望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走向“赚钱”的关键一跃。

一、产业版图迅速扩张:中国领跑全球本体企业数量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前期调研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超过220家。其中,中国企业数量达110家,占比约50%;美国约45家,占比20%;日本约22家,占比10%。这一分布清晰地勾勒出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全球竞争格局:中美日三国主导,尤其中国产业发展最为活跃,呈现出“群雄逐鹿”之势。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体系的完备性、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不断提高,以及政策对前沿科技领域的积极扶持。众多机器人初创公司和头部制造企业纷纷入局,推动核心部件、驱动系统、整机架构的加速演进。但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各自为战”的问题,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系统兼容性差、资源浪费严重、重复研发问题突出。

图: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 

图: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

二、标准体系出台,补齐卡脖子的制度短板

《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V1.0)》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联合多家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起草,首次从产业链全流程出发,系统性地构建了人形机器人标准的五大板块: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部组件、整机与系统、应用指南。

这套标准体系的发布意义重大:它不仅统一了术语、明确了测试方法和接口规范,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推动技术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公共基础设施”。

以关节模组为例,当前主流路线包括电驱、液压驱动、伺服混合驱动等,不同企业选择迥异,导致相互兼容性差。标准体系在驱动方式、安全冗余、电控接口等方面的规范,有助于提升模组的模块化程度,降低企业重复研发成本,使中小企业有机会快速落地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效应。

此外,体系还对高能量密度电池、低延迟控制芯片、高精度力控传感器、环境感知系统等核心模块的指标进行了明确指引,使企业能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坚,而非陷入盲目试错。

图:标准体系能否让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走向“赚钱”? 

图:标准体系能否让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走向赚钱

三、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的双引擎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抑制创新,恰恰相反,合理的标准体系反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方向。以机器人视觉系统为例,标准体系对传感器分辨率、视场角、低光照性能、反应延迟等关键性能指标给出测试方法和量化参数,促使企业专注于提升产品实用性与工程适配度。

在语音交互、步态规划、动作捕捉、环境适应等方面,标准体系也正在规划“测试集”“验证集”机制,使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算法走向现实场景不再只是空中楼阁。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32.7%。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30%以上。而能否实现这一增长目标,标准体系在推动关键场景落地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以工业领域为例,标准体系对机器人与PLC、工业通信总线、协同控制系统等接口规范的统一,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快速接入现有产线,执行搬运、检测、组装等柔性作业,逐步取代传统工业臂。在家庭领域,体系在语音识别准确率、安全防护等级、跌倒应对机制等方面设定门槛,为家庭服务机器人大规模普及提供安全保障。

四、从卖技术卖产品:盈利模式的转型起点

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仍处于“技术演示”阶段,产品多以样机形式展示。以特斯拉的Optimus为例,其最新版本虽然展示了搬运、分类等基本能力,但从技术成熟度、交付能力、生态适配来看,距离真正量产尚有距离。据2024年一季度特斯拉财报披露,Optimus项目仍处于高投入、低回报阶段。

反观中国市场,包括优必选、傅利叶智能、灵汐科技、银河通用、达闼科技等企业均已发布多款类人机器人,试图在巡检、物流、教育、陪伴等领域找到商业化落脚点。但大规模推广面临的最大障碍,仍是成本与市场适配之间的失衡。

标准体系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重要路径:

* 降本提效:统一接口和模块规格促使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零部件成本下降明显;

* 提升市场信任度:有标准约束的产品更容易获得企业用户与政府采购的认可;

* 缩短研发周期:标准化测试体系加速产品迭代,提升研发ROI(投资回报率);

* 促进融资与保险机制完善:合规标准成为融资机构、保险公司评价风险的重要依据。

由“工程样机”转向“标准化商品”,这是企业从“讲技术”迈向“卖产品”的关键一步。

五、多方合力,共筑产业生态

当然,标准体系只是第一步。从“炫技”走向“赚钱”的转变,还需要产业生态的全面配合:

* 政策层面:国家应加快推动标准转化为行业规范和采购门槛,在智能制造、养老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率先试点落地;

* 资本市场:加大对标准化产品线的投资,避免仅聚焦“炫技项目”;

* 行业组织:推动成立跨国标准联盟,争夺全球话语权,避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被排挤在外;

* 教育体系:建立针对人形机器人系统工程、运动控制、嵌入式软件等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为产业发展输送“多面手”。

六、结语:标准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从“工程奇观”到“商业产品”,人形机器人需要跨越的不仅是技术门槛,更是产业逻辑的深刻重塑。《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的发布,标志着这一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有序发展的拐点。它不是束缚创新的绳索,而是让创新更有方向、产业更有秩序、企业更有盈利希望的“加速器”。

真正实现从“炫技”到“赚钱”的跃迁,需要时间、耐心,更需要技术、标准与市场的“三位一体”。而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