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比亚迪供应商降价10%事件:揭示新能源车企供应链管理的难题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比亚迪供应商降价10%事件:揭示新能源车企供应链管理的难题

近日来,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在行业内外引发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不仅揭露了比亚迪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商业博弈,也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上的共同挑战。以下,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事件背景、行业生态及供应链问题三方面,尝试对该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欢迎读者朋友们联系交流。

一、事件背景及行业震荡

2024年11月,比亚迪通过一封内部邮件向供应商提出,从2025年1月1日起将供应产品的价格削减10%。此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在媒体和业界传播开来。比亚迪回应称,该降价目标属于年度议价的一部分,并非强制实施,但仍引发供应商强烈反应。一些供应商质疑这是否会进一步挤压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甚至危及生存。

这一要求对比亚迪意义重大。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龙头,比亚迪需要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通过成本优化维持竞争优势。然而,对供应商来说,这无疑加重了负担,加剧了整车厂与供应链伙伴间的矛盾。

图:比亚迪要求其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内容以及李云飞对此事的回应 

图:比亚迪要求其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内容以及李云飞对此事的回应

二、全球化竞争与供应链成本压力

国内外市场竞争:驱动降本需求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中国车企正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比亚迪2024年在欧洲、东南亚市场的扩张无疑增加了成本压力,特别是在定价敏感的国际市场中,如何保持价格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然而,国际车企采取不同策略。例如,特斯拉不仅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还利用自主供应链提升效率,减轻供应商压力。而中国企业在对外扩张中,则更多地依赖供应商成本让利来实现价格竞争力。比亚迪的降价要求就是这种策略的直接体现。

供应商生存困境:商业伦理与生存权

从供应商角度看,这一降价要求可谓“雪上加霜”。近年来,新能源车企不断加大价格战力度,导致供应链上的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据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平均利润率低于5%,而比亚迪要求的10%降价幅度可能让一些供应商面临破产风险。

下面这张图来自Bloomberg,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近年来支付供应商款项时面临的挑战,很多车企的付款周期都在逐年上升,最长的可达到200+天,清算时间延长虽缓解了整车厂的现金流压力,却让供应商承受更大财务负担,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与之相比,国际厂商(如特斯拉)的支付周期表现更具优势,这进一步暴露了中国车企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短板。

 图:Bloomberg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生厂商对其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可能越来越长

图:Bloomberg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生厂商对其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可能越来越长

三、新能源车供应链的普遍难题

议价机制与“强势主导”模式

中国整车企业普遍采用“强势主导”模式,与供应商谈判时占据绝对优势。比亚迪要求降价的事件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供应商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这种机制有助于整车厂控制成本,但长期来看可能影响供应链健康,削弱其对创新和高质量产品的投入能力。

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升级滞后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增加,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比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中国车企仍以外包为主。供应商缺乏技术话语权,导致中国供应链在关键领域如芯片、智能系统等环节依赖进口。

“供应链共同出海”:可行性与挑战

面对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需要探索“供应链共同出海”模式,即与供应商协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比亚迪近年来逐步加大对供应商的扶持力度,并在技术研发、海外渠道开拓方面提供支持。然而,这种模式仍需双方在利润分配、市场拓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否则可能导致“零和博弈”。

四、比亚迪事件的深远影响与启示

比亚迪此次降价要求的影响远超一场单纯的商业议价,它触及了行业的核心问题:

整车厂与供应商关系的再定义:未来供应链需要向协同创新方向发展,整车厂需合理分配利润空间,确保供应链稳定性和长期竞争力。

政策支持与行业标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供应链支付周期、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出台更多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值平衡:企业应在价格战与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依赖供应链降价而忽视长期价值创造。

小结

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事件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供应链管理困境。这不仅是整车厂的挑战,也是供应商转型的机遇。通过改善供应链关系、推动协同创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