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IC)产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40%的大幅增长,总计达到了981亿个单位。这一增长势头表明,尽管受到美国对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实施的贸易限制,中国仍在积极扩大芯片生产规模。
特别是在3月份,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家集成电路产量实现了28.4%的显著增长,单月产量达到了362亿个单位,创下了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表示,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发展速度正在加快,随着半导体产业逐步实现本地化,预计今年中国的集成电路生产将实现强劲的反弹。
中国集成电路产量的快速增长,部分得益于下游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旺盛需求。政府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同比增长了29.2%,达到了208万辆。同期,智能手机的产量也实现了16.7%的增长。
近年来,中国在集成电路生产能力方面进行了大幅扩展。数据显示,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三个月的IC产量几乎增长了三倍,这一增长得益于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半导体制造设施。在美国对中国实施先进芯片技术出口禁令的背景下,根据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布的报告,中国大多数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成熟半导体技术上。这意味着,面对外部限制,中国正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已有技术的深化和完善中,以加强自身的半导体产业基础。
图一:中国集成电路产能增长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先进芯片技术出口管制,可能会带来一个未预料到的结果:国家支持的投资激增,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使中国在全球传统芯片生产领域取得主导地位。
根据台湾集成电路研究公司TrendForce之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7年,中国大陆在全球成熟制程芯片产能中所占的比重,将从去年的31%增长至39%。这表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正持续扩大。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推动一项旨在逐步淘汰军事及国家机关使用外国操作系统的长期计划,并且随着最近的“新创”国家行动计划的推进,这一进程正在加速。该行动计划致力于研发国内替代产品,以替换现有的外国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软件。
主要的目标是,到明年,中国科技产业的年产值能够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39亿美元),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将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尽管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自给自足的战略,但目前中国对芯片的进口依赖仍然较大。根据海关总署上一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一季度,中国的集成电路(IC)进口量增长了12.7%,达到了1215亿个单位;而IC出口量则略有上升,增长了3%,达到了624亿个单位。
在去年,根据海关数据,半导体产品继续保持着中国大陆最大的进口商品地位,其进口额甚至超过了原油。但是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的传统芯片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