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资讯 > 行业新闻 > 97.31% 县域覆盖率!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 “最后一公里” 还有多远?
芯达茂广告F 芯达茂广告F

97.31% 县域覆盖率!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 “最后一公里” 还有多远?

在“双碳”战略和智能电动浪潮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然而,与之匹配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却仍在追赶。尽管我国充电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了97.31%,但“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挑战依然存在。要支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审慎分析现状、识别短板,并对未来的基础设施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思考。

一、数据亮眼,覆盖广度显著提升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3月发布的数据,截至当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374.9万台,同比增长47.6%,其中公共充电桩为390万台,私人充电桩为984.9万台。从覆盖层级来看,除西藏和青海外,全国各省已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覆盖率达到97.31%,其中13个省份实现了“乡乡全覆盖”,乡镇级覆盖率也提升至76.91%。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引导、电网企业加速布局、整车厂协同推进的结果。例如,“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支持性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制定充电设施专项规划,优化土地、电力接入、资金补贴等配套机制。部分省市如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在财政支持和民营资本引入力度方面亦成效显著。

 图:我国充电设施建设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97.31%

图:我国充电设施建设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97.31%

二、结构性矛盾:城乡差异与布局不均并存

尽管总体覆盖率提升,但分布结构性失衡问题仍较为突出。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EVCIPA)的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的充电桩数量占全国近40%,而西部及部分中部省份的桩均密度和利用率则明显偏低。

尤其在农村与边远地区,虽然部分实现“乡乡全覆盖”,但“有桩”不等于“好用”。多个实地调研显示,一些乡镇地区的充电桩因车流量低、用户基数小而长期闲置,运营商缺乏维护动力,导致设备故障率高、用户体验差。如贵州某山区乡镇设有3个充电点,日均使用次数不足1次,设备年故障率达30%以上。

三、技术瓶颈制约充电效率提升

从功率结构来看,当前我国低功率充电桩(≤7kW)仍占比高达58.9%,中功率(7kW~120kW)及高功率(≥240kW)桩占比依然较低,高功率快充桩仅占6.7%。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在长途出行、高频次运营场景下的使用效率。

高功率快充技术虽可在10-15分钟内完成80%的电量补充,但其大规模推广仍面临诸多障碍:

- 电网容量不足:高功率桩需配套高压供电系统,一些老旧城区和偏远乡镇的配电网络难以承载;

- 整车兼容性限制:目前仅部分高压平台(如800V架构)车型支持超充,市场渗透率仍低;

- 建设成本高昂:一套240kW双枪快充桩设备采购与安装成本在18万元以上,折旧周期短,回报周期长。

此外,运营商之间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接口协议不兼容、支付系统割裂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导致“找桩难”“扫码难”“充电功率打折”等用户痛点频发。以头部运营商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例,二者在某些早期设备上的协议互通仍需通过App转跳或专用适配器。

四、盈利模式尚未跑通,运营困境普遍存在

充电桩作为重资产、长回报周期的基础设施,其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据EVCIPA数据,全国平均桩利用率不足10%,多数三线以下城市甚至不足5%。以一个120kW直流桩为例,按照日均使用3小时、每度电盈利0.3元计算,年收益不足1.1万元,远低于设备年折旧及运营成本。

运营成本结构中,场地租金、电力接入费、网络通讯和运维人力支出占比最高。例如在一线城市商业区,单个充电桩的年租金可达3万元以上,而电价浮动和负荷压力亦使运营商缺乏价格话语权。

同时,政策补贴逐步退坡后,地方财政支持存在差异,部分民营运营商出现“弃桩”现象,即设备投入后因长期亏损而停止维护,形成“僵尸桩”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中小桩企退出市场,用户售后保障无法兑现,影响行业整体信任基础。

五、突破最后一公里,多维路径并行推进

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地,必须从政策引导、技术升级、模式创新等维度多管齐下。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聚焦农村与边远地区建设

国家应继续对低利用率地区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工具。借鉴“村村通路”“村村通电”的成功经验,推动“村村通充电”工程,鼓励整车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建服务网络。

同时,应加强对乡镇地区人口密度、通勤路径和用电容量的综合评估,科学规划充电桩布局,避免资源浪费。

2. 推动标准统一与平台互联互通

应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加快制定统一的充电接口标准、通信协议和支付接口规范。支持头部企业共建开放平台,提升跨品牌、跨地域充电体验,实现“一桩多车通,一车多桩通”。

同时,加大对“智能桩”的政策扶持,推广具备V2G(车网互动)、负载调节和数据回传能力的桩体,服务于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智慧城市建设。

3. 加强技术创新与关键设备国产替代

加大对高压快充、无线充电、柔性供电等新兴技术的研发投入,并支持功率器件、控制模块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鼓励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从“设备制造”向“系统方案”转型。

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推出多款800V平台车型,带动高压快充桩的需求上升,运营商亦可根据车型结构调整桩型布局,提升使用效率。

4. 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提升运营可持续性

未来充电桩不应仅被视为“电力终端”,而应成为“城市服务节点”。运营企业可拓展以下多元化盈利方向:

- 广告与信息展示:利用桩体LED屏幕投放本地生活广告;

- 车位+充电联营:与停车场、商场合作开展“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

- 能源管理服务:借助V2G功能参与电网调峰调频获取收益;

- 会员制服务捆绑:与整车厂、电商平台联合推出“包月快充”“积分返利”等增值服务。

结语:迈向全面可充时代,仍需久久为功

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已进入以“补短板、提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从数据量的提升,到空间布局的优化、技术体系的成熟和商业模式的多元发展,每一步都关乎整个新能源生态的可持续性。

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真正通畅,不仅是硬件设施的覆盖问题,更是供需协调、体验优化与产业协同的系统性课题。未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加速融合,充电网络将不再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附属”,而是能源数字化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各方应共同推动形成更加高效、绿色、开放、普惠的充电网络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新闻推荐

登录

注册

登录
{{codeText}}
登录
{{codeText}}
提交
关 闭
订阅
对比栏
对比 清空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