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具身智能(Embodied AI)正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受关注的技术趋势之一,其在工业制造、服务机器人、特殊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资本的持续涌入,行业热度持续攀升。近日,千寻智能宣布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成为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又一明星企业。这一轮融资由阿美风险投资旗下的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招商局创投、广发信德等资本跟投,使该公司累计融资额突破7亿元。
在高盛预测的2035年3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6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背景下,资本的加持能否真正加速产业突破?清华背景的技术团队能否成为撬动市场的关键变量?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资本、技术、市场及商业化路径四个维度深入解析。
资本加速布局:具身智能迎来黄金期?
千寻智能自2024年2月成立以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完成四轮融资,背后离不开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的长期看好。这不仅是单一企业的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趋势。
高盛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35年出货量将达到140万台,主要受AI技术进步、硬件成本下降以及工业和服务业对自动化需求增长的推动。根据PitchBook数据,2023年以来,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规模已突破20亿美元,其中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等美国企业相继获得大额融资,国内市场也在快速升温。
千寻智能的技术路线与硅谷明星企业Figure AI高度相似,即基于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与具身大模型相结合的模式。与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等方案相比,这种模式更强调机器人对环境的自主感知与决策能力,有望降低对特定场景的适配成本。正因如此,该公司成为资本追逐的重点目标。
图:千寻智能宣布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
具身智能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让机器人真正“理解”并适应物理世界,而不仅仅是依靠预设程序执行任务。千寻智能近期公布的自研VLA Spirit v1算法,实现了对柔性物体的长程操作,在官方演示视频中,两只机械臂能够流畅地完成叠衣服任务,这在机器人领域被视为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与此同时,其首款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也正式亮相。Moz1采用26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搭载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相较于特斯拉Optimus,其功率密度提升了15%。在智能控制层面,Moz1引入了强化学习和大规模视频数据训练,使其在无明确指令的情况下,能够自主适应环境并执行任务。
然而,技术突破并不意味着商业化一帆风顺。高盛分析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仍高达10万美元以上,而供应链瓶颈导致关键部件(如高精度力控关节、灵巧手)的制造成本难以下降。此外,AI操控软件的适配仍存在挑战,特别是自然语言交互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化仍需时间。
清华团队的学术与产业融合优势
千寻智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公司联合创始人高阳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Pieter Abbeel,后者是全球强化学习与具身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高阳团队此前提出的ViLa算法已被Figure AI采用,成为具身智能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从技术路径来看,该团队正在探索具身智能与认知AI的深度结合,使机器人能够理解高层次任务需求,而非仅执行低级指令。例如,千寻智能的研发目标之一是让Moz1在家庭环境中承担家务、老年护理等任务,这不仅需要硬件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在环境感知、自主决策、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实现跨越式进展。
市场潜力与商业化路径
根据高盛预测,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4-2027年率先进入工业制造领域,随后在2028-2031年间逐步渗透至消费市场。当前,制造业和物流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最为迫切。例如,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已经与亚马逊展开试点合作,用于仓储搬运任务。
国内市场方面,国家政策正在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2023年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并推动相关应用示范。千寻智能等初创企业如果能在工业制造场景中率先落地,将有机会抢占先机。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具身智能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成本控制:当前硬件成本较高,尤其是核心传感器和动力系统,短期内难以大幅下降。
应用场景落地:市场需求虽大,但实际可落地的场景仍较为有限,企业需要明确细分市场策略。
数据闭环优化:机器人需要在真实场景中进行长期学习,而非仅依赖实验室数据,这对数据收集与优化提出更高要求。
结语:资本助力,技术兑现,市场落地三重考验
千寻智能的5.28亿元融资是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赛道的又一次加码,但真正决定行业发展的,仍是技术落地能力与商业模式的成熟度。从全球趋势来看,具身智能正在迈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如何在技术、市场、成本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核心挑战。
对于清华团队而言,其学术背景无疑是优势,但能否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规模化落地的产品,将决定千寻智能未来的发展高度。面对1540亿元规模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时间的考验。在全球AI技术与产业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中国具身智能企业如果能抓住窗口期,或将有机会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