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能技术领域,一项历时18年的自主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在高放废物处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中核集团昨日宣布,旗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经过90天连续运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中国核能安全利用的一次飞跃,也为全球核能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技术突破的历程
自2006年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便开始了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的研究工作。项目团队从零开始,自主创新,克服了系统复杂、装置研制难度大、安全系数要求高等难点。历经原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工程装备技术研究三个关键阶段,先后突破了冷坩埚埚体设计、电源匹配、坩埚启动、搅拌和出料技术、煅烧炉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试验成果与数据
在90天的连续运行试验中,共处理模拟废液约140立方米,产生模拟玻璃固化体约52吨,玻璃固化体废物包容率达到20%-24%。试验运行期间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证明了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图: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发纯自研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
国际影响与合作前景
冷坩埚技术作为国际上先进的高放废物玻璃固化技术,中国的成功研发无疑提升了在国际核能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目前,全球范围内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寥寥无几,中国的加入为国际高放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中国有望与其他国家在该领域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核能技术的进步和环境保护。
技术应用与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工程化应用,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将为我国安全、环保处理高放射性废物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原子能院项目团队将联合相关单位进一步开展冷坩埚关键工艺、设备优化及玻璃固化配方实验室热验证等研究工作,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实现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结论
18年磨一剑,中核集团的这项技术成果是中国核能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核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积极贡献。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高放废物处理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全球核能的和平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