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风起云涌的科技投资热潮中,金沙江创投的战略调整引发广泛关注。其从人形机器人赛道大规模退出,转而加码水下机器人领域,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投资转向,更是对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的再评估。中国出海半导体网将从技术发展、商业前景、投资逻辑等多个维度,剖析金沙江创投这一决策的背后逻辑,并探讨其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一、人形机器人:资本狂热中的现实冷思考
过去三年,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投资界的明星赛道。OpenAI、特斯拉等头部企业的布局带动了全球科技资本的高涨情绪。2023年,特斯拉发布了Optimus人形机器人原型,声称其将可应用于工厂、家庭等多场景。这一举措加速了产业热度,也吸引了大量初创企业和资本追逐入局。
在中国市场,据IT桔子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达30余起,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资本狂热的同时,也掩盖了行业初期发展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2024年初公开表示,其已“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原因是“技术难度远高于市场想象,商业化路径模糊”。他指出,目前市面上多数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概念验证或样机阶段,距真正可规模化、具备明确商业价值的产品尚有较长距离。
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Worldwide Robotics Spending Guide》,尽管机器人整体市场保持增长态势,但截至2023年底,人形机器人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比不到3%,远低于工业机器人(超过50%)和服务机器人(约30%)。更重要的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高企,动辄数十万美元,严重制约了其大规模商用的可能性。
此外,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可替代性问题也较为突出。工业生产线中,具身性不如SCARA或Delta等高效执行器;家庭服务领域,其智能水平远未达到替代保姆或陪护人员的能力,反而常因“花架子”而遭用户质疑。
图:金沙江创投“抛弃”人形机器人背后的深层逻辑
当然,也有声音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经纬创投的张颖曾公开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实体交互的终极形态,代表着长期技术制高点。”这一观点确实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在感知、控制、推理等多学科交汇的技术前沿地位。然而,从短期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其不确定性使得许多机构趋于保守。
二、水下机器人:低调而务实的潜力股
在逐步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同时,金沙江创投悄然将关注重心转向了一个低调却潜力巨大的细分领域——水下机器人。2024年4月,苏州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总额5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及Pre-A轮融资,金沙江创投为其核心投资方之一。
水下机器人(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 或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广泛应用于海洋油气开发、海底电缆铺设、水下考古、环境监测、国防安全等领域。随着全球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环保重视程度的提升,水下机器人正迎来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据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报告,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32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6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4.5%。其中,中国市场增长尤为迅猛,得益于“海洋强国”战略驱动与国产替代趋势加快。
以世航智能为例,公司业务涵盖水面与水下无人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已建立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导航系统、防水密封系统、动力布放系统等六大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可覆盖从0米至10,000米的全水域作业能力。这一技术储备使其在海底设施检测、应急救援、复杂水域探测等场景中具备强大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同时,水下机器人正在成为解决老旧海洋设施退役难题的关键工具。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及IHS Markit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役海上平台超过12,000座,其中近2,800个平台、18,500口海井及8万公里的海底管道预计将在2030年前退役或翻新。传统依赖潜水员作业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效率与安全的双重要求,水下机器人的替代价值愈发凸显。
三、金沙江创投的逻辑:回归硬科技与价值投资
从“逃离”人形机器人,到押注水下机器人,金沙江创投这一转向表明其投资理念正在经历从“跟风式押宝”向“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战略升级。
朱啸虎在多个场合强调,金沙江创投始终坚持“硬科技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增长核心”。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虽然是话题性最强的子赛道,但“短期内缺乏明确的to B或to C变现路径”;而像水下机器人这样具备实际应用场景、刚性需求与政策扶持的方向,更符合“可控风险、可预期收益”的投资标准。
此外,金沙江创投近年来逐步拓展在智能制造、航天科技、新能源装备等方向的布局。水下机器人恰好兼具自动化、智能化、复杂工况适应等多重属性,既是硬科技的典型代表,也具有一定的国防与产业安全战略价值。这种具备“产业稀缺性+技术壁垒”的赛道,天然符合其投资偏好。
四、行业启示:告别幻想,回归理性
金沙江创投的案例为整个投资界提供了重要的反思样本。技术型项目的估值不应仅仅基于“故事感”,更应建立在真实场景需求与技术成熟度之上。资本应在热度来临时保持冷静,而非盲目逐浪。
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人形机器人与水下机器人并非对立的选择。相反,它们在智能感知、仿生控制、系统集成等技术维度上存在高度协同。未来,具备跨赛道协同研发能力的企业更可能脱颖而出。例如,部分用于人形机器人动作规划的AI算法,正在被尝试应用于自主水下导航系统;而水下机器人的材料耐压、密封结构也可反向赋能人形机器人用于复杂环境的部署。
五、结语:机器人产业的多元化时代已至
金沙江创投的战略切换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机器人产业的多元化转型趋势。人形机器人虽仍是长远理想,但短期内仍需时间沉淀;而水下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工业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则凭借其实用性、技术可落地性与政策支持,正在成为资本新宠。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不再是单一路径奔向“仿人形态”的乌托邦,而是多场景、多形态、交叉融合的实用主义路线图。对于产业参与者而言,抓住应用场景、加强技术内核建设,将比“蹭热点”更为关键。
在下一个技术周期到来前,我们或许都需要一点朱啸虎式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