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Rokin/中国出海半导体网
充电运营服务商在充电桩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环节。充电桩产业链主要包括:
上游:主要为充电桩设备元器件供应商,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接触器、变压器、连接器等,代表企业有许继电气、科士达、英可瑞、沃尔核材等。
中游:充电桩生产和运营方存在业务重合部分,很多主流的充电桩企业采取“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代表企业有盛弘股份、绿能慧充、南方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公牛集团等。
下游:充电桩下游主要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充电服务运营解决商为主,代表企业有比亚迪、特斯拉、东方电子、施耐德电气等。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数量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而不断增加。车桩比是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充电桩保有量之比,是衡量充电桩能否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指标。车桩比越低,代表充电桩供给更加充分,新能源汽车充电更加便利。截至2022 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521万台,车桩比为2.5,较 2015年的11.6实现大幅下降。
2015-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万辆)、充电桩保有量(万台)及车桩比(右轴)
根据GGII数据,2020-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单车电池装机量分别为46.1/47.3/51.4kWh,有显著提升,主要受长续航需求驱动所致。目前,充电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充电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均和充电电量呈正比,因此,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的逐步提升,充电运服务收入规模有望得到大幅增长。
经测算,单个50kW直流充电桩的初始投资成本约5.7-6万元,对应单W初始投资约1.14-1.2元/W,具体测算如下:
经测算,单个50kW 直流充电桩的固定成本约1.38万元,具体测算如下:
单个充电桩的可变成本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经测算,单个50kW 直流充电桩的年均收入约1.75万元,年均利润约0.2万元,年现金流净额约0.8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8年。具体假设条件如下:
单桩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提高充电桩利润和缩短投资回收期的核心因素。基于上述测算过程,对充电桩单桩利用效率和度电服务费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充电运营行业主要存在资金、物理场地、电网容量、数据资源四大主要壁垒,龙头企业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显著,且难以被新进入者追赶,有望在行业竞争中持续保持的领先优势。
从充电运营四大竞争壁垒角度看龙头先发优势
充电站运营属于重资产运营行业,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盈利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一文中的测算,在四种充电站场景下(小型-公交、大型-公交、小型-乘用、大型-乘用),前期投资费用均在百万元级别。平均到单位投资水平看,1kW功率的投资规模在3000-5000元之间。以大型-乘用车充电站为例,其中充电设备投资占比约30%,配网设备投资占比27%,建筑安装费占比36%,其他费用占比7%。根据测算,在度电服务费保持0.5元/kWh、充电时间利用率在 8%-10%的条件下,充电桩的投资回收周期在5-8年。
以充电运营商头部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例,其中: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是上市企业,融资手段丰富,2014年以来,公司陆续通过定增、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同时陆续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对特来电进行增资。星星充电属于未上市公司,2020年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8.55亿元,2021年完成B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投后估值达 155 亿元。在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充电运营行业,具备较大充电资产规模的头部运营商融资手段更加丰富,融资渠道更加通常,相较于中小运营商企业更具备资金优势。
充电桩的建设天然就具备强排他的属性,某运营商一旦在特定的物理场地内进行充电桩投建,其竞争对手将无法在同一区域内安装其他充电桩。考虑到充电桩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10年内,因此充电桩物理场地的排他性持续时间较长。考虑到运营商采用场地租赁的方式,即使租赁到期,凭借多年的合作经验和客户服务黏性,预计原有运营商续约可能性更高。
在充电桩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多数城市的充电桩规模逐渐提升,城市空间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存量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数据,目前,城市的公共车桩比和公用充电桩密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超过半数的城市车公桩比在6以内并且公用桩密度不超过20台/平方公里。这说明,即使车桩比下降,但一定区域内可供建设充电桩的数量有限,公桩密度难以提升,体现出充电桩建设较强的场地壁垒属性。
当前中心城区公用桩平均覆盖率超70%,最大城市超90%,充电桩可“圈”之地有限。《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中用“公用桩覆盖率”指标去衡量中心城区公用桩服务能力,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公用桩900米半径覆盖的建设用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中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32座样本城市中心城区公用桩的平均覆盖率为73.3%,其中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公用桩覆盖率超90%。城市规模越大,中心城区公用桩的覆盖率越高。因此,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尤其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可供覆盖的充电桩建设范围有限。
不同规模城市的中心城区公用桩覆盖率比较
对配电网来说,充电站的最大负荷,由充电站的充电功率与充电桩数量决定,伴随着充电桩建设数量和充电功率的大幅提升,电动车充电对电网容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充电桩对配电网的主要影响:
电动车充电行为通常与居民日常负荷曲线高度重合,会造成峰上加峰,导致峰谷差距加大。负荷高峰会严重影响供电的安全与平稳,需要改进线路与变压器,电网要多花额外的成本铺设新的馈线与添置变压器。由于峰谷差巨大,尖峰负荷时间短、幅度高,导致配电网资源闲置成本高,设备使用率偏低。
供电系统由于负荷变化,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会随之改变,偏离系统电压额定值,即电压偏移,电压偏移会影响电能质量。由于充电桩充电的瞬时功率很大,容易引起电压偏移加大,甚至超过规定限值,即电压越限,严重影响配电网安全。
考虑到对电网容量的冲击,一定区域内充电桩建设、运营的数量和功率存在上限,同时电网扩容需要增大投资以及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和设计规划。因此,行业先进入者往往具备较强的电网容量垄断性。
充电网是典型的分布式、数字化的工业互联应用,实现了用户、车辆和能源的实时在线、高粘性、高强度交互,形成了基于用户、车、电池的海量用户行为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和能源大数据。运营商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价值挖掘,可以全面提升充电网的数据价值和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可以增厚运营商的盈利,另一方面可以持续改进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形成有效的正反馈。
依托平台海量的活跃用 户,头部运营商目前开发的新盈利模式包括:
快电优选充电站提供充电一站式服务
充电运营商主要有三类参与主体:资产型、第三方和车企。中国的公共充电运营服务商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资产型运营商,专注于自有资产运营,并与其他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以实现用户端的流量互补。二是以能链智电、快电为代表的第三方充电服务商,通过第三方充电网络连接用户及资产型充电运营商;三是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车企充电运营商,为自有车主提供公共充电服务。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头部运营商地位难撼动。从总量上看,基于中国充电联盟统计的数据,国内公共充电运营商行业马太效应显著,呈现高度集中状态,2019-2023年2月,行业CR5分别为81.5%/83.9%/77.8%/69.8%/70.2%,CR10分别为93.3%/92.7%/89.2%/86.3%/86.6%。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等运营商充电桩运营市占率排名靠前,龙头特来电、星星充电市占率在 20%左右,地位保持稳定。集中度趋于稳定且集中,头部运营商地位难撼动。
特来电在专用桩直流桩、总功率和充电量领域处于行业第一位置,市占率大幅领先。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公共充电桩可分为公用、专用充电桩,按照充电功率不同可分为直流、交流充电桩。在某些细分场景下,充电运营行业集中度更高,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如按照专用充电桩、直流桩、充电电量等方式统计,2023年3月行业CR5均超过80%。其中,特来电在专用充电桩、直流充电桩、充电总功率和充电电量领域排名均为第一,市占率分别为38.9%、28.3%、23.0%、25.0%,分别超第二名19.8pcts、13.1pcts、6.5pcts、1.5pcts。
广州易海创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名高城
电话:020-36818729
邮箱:marketing@ehaitech.com